无偿不等于无成本, 民间救援组织生存现状调查:支出几乎全部自担,队员救

半岛都市报 2018-09-18 06:29 大字

9月4日,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营救大泽山被困驴友。(资料图片)■现状

危险面前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8月17日晚7时许,48岁的付守库在单位忙完工作准备回家时,听到音乐广场附近有119和110的警报声,当得知有人落水,付守库便从消防官兵手里要过救生衣、救生圈,系上救生绳就跳进海里,配合消防官兵一起救人。为了救人付守库全身多处软组织受损。

8月29日晚上,5名高中生在平度爬茶山时,因迷恋美景耽误行程,天黑前没来得及下山被困。接到求助信息后,平度消防部门和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进山救援,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将被困中学生安全转移至山下。

8月31日下午4时18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接到求助信息,在浮山南麓的一个山头上,有一位登山老人摔落,无法独立行走,需要救援。接到信息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立即下达救援指令,青岛市区和崂山的10名队员立即响应,携带救援装备向事发地点集结。到达浮山后,救援人员立即登山救援。

9月2日下午2时43分许,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接到求助信息,有驴友在崂山东线天心池坠崖受伤,需紧急救援。随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平度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崂山红十字蓝天应急救援队的55名队员(包括后方平台5人)立即响应,前往崂山东线天心池救援坠崖受伤驴友。

山海之间有着无尽的美景,但也隐藏着危机和风险,在遇到危险时,除了官方的救援队伍,青岛的民间救援组织也承担了不少的救援任务,是对政府相关部门救援力量的一种补充,救援装备和水平也越来越专业。

■数据

民间救援队每年救援上百次

据了解,汶川地震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倡导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

2010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明确将民间紧急救援看作自然灾害发生后一股重要的力量,体现了政府对紧急救援事业的支持和关注。随之,中国红十字总会鼓励各地红十字会组建民间救援队。

2008年成立的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岛城第一支民间救援队伍,从最开始的七名创始人,历经十年发展,已经是一个拥有164名专业队员、800多名志愿者的庞大队伍。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主战场”,占地面积446平方公里的崂山,是公认救援难度最大的地方,只要接到救援任务,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最快只需五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便能集合起队员进山救援。不仅如此,仰口海滩也是蓝天救援队经常开展救援的场所。据统计,他们每年都要实施近百起的救援行动。

除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世宝特侯丰海岸救援队也是青岛公益救援组织中的一个。他们主要的救援环境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十年来该救援队共救出69名落水游客。

■费用

救援行动多是“义务劳动”

由于民间救援组织属于公益性质,因此,他们的很多救援行动都是“义务劳动”。

平日里,世宝特侯丰海岸救援队的25个队员在五四广场附近为游客拍照赚取服务费,而这也是他们救援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

阴天或者台风天气时,队员们会放下手头工作专门去海边巡视,做一些疏导以及灾前准备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游客安全。一旦出现救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有些时候救援需要几个小时,除了耽误工作,还有受伤的危险。8月17日晚上青岛世宝特侯丰海岸救援队队员付守库在下海救人时身体多处损伤,韧带断裂,就医期间遇到经济困难,为此,市南区针对见义勇为受伤住院人员首次启动先行赔付程序,付守库获赔1万元。

“虽然耽误了工作,但工资事后会补给参加救援的队员。每年更换的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器材,队员因救人泡坏的手机、摄影机等,都是由我个人承担。”救援队队长、侯丰摄影负责人侯兴岭表示,尽管资金有限,但救援队还是给每位队员购买了意外险。

“财政”紧张的公益救援组织,不止世宝特侯丰海岸救援队一个。

“一直以来,青岛市救生协会采取的都是无偿救援,车辆、船只、人员以及其他所需物品耗损都是由我们协会自己承担。有些救援持续两三个小时,这种情况下的支出还好说,但是有些救援持续好几天,这种成本就太高了。”青岛市救生协会会长王超介绍说,“在前年的一次海上搜救中,我们一搜就是24小时,一下子出去4条船,船都是双发动机的,一个小时就是100升油,一天下来就得花费两万块钱,这还不算人力。协会现在有22支救援队伍,救援费用都是自掏腰包。”

“我们救生协会租了三套房子作为办公地点,一套房子一年租金七八万,还有12名专职人员,工资费用也是不小的开支。协会一年花费将近150万,其中差不多百分之九十都由我个人来承担,剩下的来源于其他爱心人士和组织。”王超表示,在青岛市救生协会的八年里,他已经花了“千八百万”。

记者采访得知,青岛市救生协会今年以来已参与十余起山上救援,水上救援已有上百起。“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是因为家人的支持,做公益是我们家族的传承。”王超说,每到年底算账,儿子女儿都会跟他说,“老爸你这一年一套房子又没了”。王超表示,在参加救生协会工作之前,他在北京做体育产业和体育培训,现在交给儿子经营,目前自己做公益的经费主要来自儿子公司的支持。

■故事

照顾四位老人还要做公益

在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中,孙春蕾算得上是积极分子,活泼乐观的性格,使她成为队员们心中的开心果。目前,孙春蕾正负责西海岸作训点的工作,并担任队内监委会主任。

其实,在加入团队之前,她已经是一名公益达人。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春蕾在一个公益群内看到一组照片,这是在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一次野外救援中拍摄的,正是这几张照片,让她决定加入进来。

“在那之前,我心目中的公益就是看望孤寡老人,给困难家庭捐款等,而救援队可以深入险境,帮助那些生命危在旦夕的人,更具有挑战性。我算是一名资深驴友,体力方面都没有问题,感觉自己挺适合野外救援。”孙春蕾说,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参加过多次救援,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西海岸一辆宝马车与货车相撞事故。当时她正带着队员训练返回,车祸就发生在眼前,宝马车上三个人昏迷,头破血流。孙春蕾和队员立即下车,帮着拨打120,同时将被困人员从变形的车中救出。“那是最惨烈的一次,后来三个人都没有生命危险,也让我更体会到救援工作的意义。”

“除了能够帮助他人,我希望给儿子做个好榜样。”说起做公益的初衷,孙春蕾表示,自己的儿子今年14岁,但是母子二人一起参与公益已多年。之所以受到队员们的佩服,是因为孙春蕾带儿子做公益的同时,还照顾着家中的四个老人。“大伯哥和大姑姐都在外地,老公也常年在外地工作,我父亲得了偏瘫,需要人照顾,我辞职后在家伺候老人,在两家老人间来回跑。公益救援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我会带着儿子继续坚持下去。”孙春蕾说。

今年43岁的甄仁向,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发起人之一。“我们几个发起人对无线电很感兴趣,有一次一起吃饭,突发奇想,成立个组织通过无线电帮助别人。没想到队伍发展很快,参与的救援也越来越多。”甄仁向说,他是坚持至今的两位创始人之一,见证了团队的发展历程。8年来,甄仁向参加了90%以上的救援,“每一次救援印象都很深。”“能坚持至今是因为情怀,一是希望帮助更多的人,二是自己陪伴团队一路成长,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甄仁向说,因团队规模越来越大,除了救援次数增多,组织管理工作也需要耗费大量精力,2014年,他辞职后专门打理队内事务,目前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保障部负责人。

唐国林原是救生协会的会员,跟随参加过多次救援。2012年12月20日,市民高先生在崂山遇险迷路。接到其求救后,崂山公安分局、蓝天救援队、市救生协会等数人数次上山实施营救,都未和老高联系上。2013年1月1日,救生协会会员唐国林第一个找到老高。记者采访得知,以前的唐国林是一位农民工、水暖工,他的工作并不稳定,家庭负担也很重,在找到老高的前一天,他曾表示,自己不工作的时间太长了,如果再找不到老高,他可能坚持不下去了。

■呼吁

公益救援需全社会支持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曾说,他和队员们经常说的3个词是“无欲、无为、无求”,要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到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

“我们的救援都是免费的,但免费不等于没有成本。”李延照说。李延照曾以2016年的一次救援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一名驴友爬山从悬崖摔下,被困于海拔550米的地方,要想救援只能借助绳索等辅助工具,当时救援队调用53人参与救援,使用400米绳索,消耗挂片和车修壁虎40多套,挂片和车修壁虎的单价分别是25元和4元,这样一套就要29元,40套就要1000多元,53名救援人员的人工成本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据了解,蓝天救援队一年的支出也在百万元以上。近年来,应急主管部门给予救援队一定财力支持,青岛市红十字会也在购买装备方面给予支持,并帮忙协调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培训,给救援团队带来一定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救援成本的缺口,但与救援支出相比,还是差得太多。

据王超介绍,救生协会救援人员大多是运动员出身,不仅专业并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但是救援仍有危险,因为经济原因,协会只给一部分经常参与救援的人员买了保险。据了解,协会中的救援队员来自各行各业,还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在救援过程中,很多时候救援时间没法控制,可能会耽误正常上班。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企业负责人就会有意见,不愿意员工分心,严重的甚至让这样的员工离职。“这种情况下,我们协会也会出面协调,希望企业对这样的员工更加包容。”王超说,此前他们曾到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考察,当地有证的公益救援人员,政府、企业都会给予支持,比如夏天忙的时候这些人做志愿者,冬天闲的时候找工作,这时企业都会优先录用,有的企业甚至给双倍工资或者奖励,算是对公益的一种支持。

■讨论

是否收费,各方观点不一

一方面是公益救援组织的经济、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有不少驴友为了“冒险”,不顾安全指示或者法律法规而将自己置于险境。

“面对他人遇险,我们肯定会尽力救助,但是救援人员的善意,一定程度上给部分驴友养成了坏习惯。他们参加户外运动冒险时,顾虑也会减少,甚至有些人可能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我遇险了,他人来救援是应该的。”王超表示,这种观念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额外负担,是一种“添乱”的行为。

对此,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第一,国家有责任来救助陷入险境的人民,这是国家尊重生命权必须要做的;第二,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人,因为违背法规将自己置入险境,自己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付出代价。

“在2013年的两会期间,青岛市有政协委员曾提出过收费救援,当时我是反对的。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要反对,你们不是缺钱吗?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李延照表示,驴友自己违背了法律,把自己置入危险之中,国家有责任拯救你的生命,但是这种救助对公共资源是很大的浪费。从这个角度上,收费有必要,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收费救援的先例。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市民消费水平不高,如果一位驴友一个月工资4000元,当他遇险了,按照救援损耗,需要收费两千元,在这种情况下驴友可能会认为费用太多,他会先采取自救,自己找路翻山越岭,而真到了绝境想报警了,却发现手机没电或者山中没有信号,生命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所以说,是否收费、收费标准需要结合社会环境、生活水平考虑。”

“社会上有很多户外爱好者,在整个国际上收费也是存在的。美国的一些国家自然公园会划出一些区域禁止进入,如果你未经允许进入后发生危险,在接受救援后你需要付费。如果你拒绝付费,你的个人诚信会被拖进黑名单,后续还要承担相对的民事甚至是刑事责任。”李延照认为,公益救援组织是一个社会组织,没有资质收费,因此救援收费还面临着“谁来收”“怎么收”“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半岛记者李珍王洪智

8月17日晚“温比亚”台风登陆青岛,世宝特侯丰海岸救援队队员付守库在下海救人时身体多处损伤,韧带断裂,就医期间遇到经济困难,为此,市南区针对见义勇为受伤住院人员首次启动先行赔付程序,付守库获赔1万元;9月7日,两名驴友在戴家山爬山时,不慎迷路无法下山,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历时三个小时将两人救下……近段时间,岛城驴友爬山迷路、闹悬事件也发生多起。在市民、游客遇险的危急时刻,民间救援组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他们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救援队员们在实施救援时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甚至人身安全的代价,但他们得到的回报却“有限”。近日,半岛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新闻推荐

莫少春一家收获满满关爱 他们带着小云潮已到达青岛,准备进一步复查及手术治疗

记者周仟仟晚报讯在柳务工的莫少春的儿子小云潮,一出生就发现右眼角膜大部分被肿物覆盖,需要进行手术。9月10日,晚报10版“...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