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我追寻着 在岛城幸福楼大院长大的发小姐妹双双在江阴

半岛都市报 2018-09-10 05:38 大字

文/图半岛记者马正拓

这样的巧合可能只在电视剧里出现过:

在青岛幸福楼大院长大的一对发小姐妹,从小一起玩到大,至今依然是邻居;两人在偶然中得知,青岛的只是养父母,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江南无锡一带;2006年,两人相约去江南参加寻亲活动,从此持续寻亲;2015年和2017年,两人先后找远在千里之外的亲生父母,老家居然相隔不到5公里,家中排行都是老四……

如今,她俩成了寻亲者眼中的传奇,一直帮其他相似身世经历的青岛市民去江南寻根。这次,她俩又联手江南的寻亲志愿者,10月13日要在青岛举办大规模的寻亲活动。

王培清(左)和任迎春(右)正在筹备青岛寻亲活动事宜。

青岛姐妹花,身世很相似

这对发小姐妹,一个叫任迎春,一个叫王培清。

小时候,两人都住在拆迁改造前的青岛幸福楼大院,一个住1号楼,一个住5号楼。

相仿的年龄,又比邻而居,一起上学一起玩耍,慢慢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小姐妹。

“那时并不确定自己是收养的,但隐约感觉到,自家的情况跟别人不太一样。”任迎春说,跟父母的年龄差距,明显都比其他家庭要大很多,她家就相差了近50岁。其他的同龄人一般都有兄弟姊妹,唯独她们两家,各自都只有一个女儿。

也许是家庭情况相似,两人相处得跟亲姐妹似的。对于自己的真实身世,两人都没敢问过父母,“怕父母会伤心”。好在各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家庭负担较小,父母对她们也都是尽心竭力,两人在幸福楼大院度过了愉快的童年。

最先确证自己身世的是王培清。1986年,王培清的母亲去世,需要到派出所去注销户口,无意中从户籍档案中看到,自己是1972年被养母从无锡婴幼院抱养的。这是她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时年14岁。

任迎春知道自己的身世要晚了近20年。2005年,母亲要把名下的房子过户给她,办理手续时她才意外发现,她的户口也是1972年从无锡婴幼院迁入青岛的。尽管很想知道当年被收养的经过,但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她没敢追问。

此时,两人才都有点明白了,相同的身世经历,是她俩能情同姐妹的原因之一。

参加寻亲团,一同赴江南

“不知道还好,知道了以后,无锡一带就成了梦萦魂牵的地方,特别想知道自己的根儿到底在哪里。”两人抱着同样的想法。

事实上,与两人有着类似身世的青岛市民,并不在少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南无锡一带频受洪涝之苦,大量的婴孩被送往当地的福利机构。无锡婴幼院当时是周边最大的福利机构,收养的弃婴最多。最后连福利院也无力抚养,陆续集中用火车送往北方,河南、山东、陕西、河北,最远的甚至被送到了新疆。

资料显示,仅在1960年,无锡婴幼院就往北方送出了2000余名孩子。这仅仅还是登记在册的,更多的孩子并无收养记录,给日后寻亲带来无尽的困难。

送往山东的孩子,分散在了济南、淄博、临沂、青岛等地,其中又以青岛居多。收养他们的,多是殷实但无孩的家庭。到了后期,青岛不少无孩的家庭,干脆直接到江南的福利机构抱养孩子。

这些孩子早已长大成人,有的如今已年过六旬。如果家里的老人未曾说过,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们的生日,大多是不确切的,“连年龄很可能都是大致估计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落北方各地的这批孩子,陆续南下寻亲。青岛最早参与寻亲的,可以追溯到1998年,到今年已整整20年,期间几乎从未间断。

2006年,青岛又组织了近百人的江南寻亲团,到无锡周边实地查找。任迎春和王培清相约一起参加,两人第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第一次到了改名后的无锡市

新闻推荐

按着二十四节气吃美食学养生第二届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平度开幕,三大活动板块精彩上演

9月8日,第二届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在平度开幕。本报记者宋祖锋本报通讯员孙科强蒋金伟张德杰9月8...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