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爱的老师致敬

青岛早报 2018-09-09 06:39 大字

在我家的相册里,珍藏着见证师生情谊的两张照片,第一张是拍摄于1968年初秋的全班毕业纪念照。照片里,前排左四是我们的班主任邵衍国老师,前排左六是我本人。那年我和同学们都十七八岁,老师三十刚出头。第二张照片是2014年5月纪念入学50周年时,邵老师与同学们的合影。其中,前排左六是邵老师,二排左五为我本人。此时老师77岁,我们大都65岁左右。

看着这两张相隔46年的照片,除了感叹流年如水、岁月无情外,照片里的师生情谊,总会牵引着我的回忆,触摸和重温那段遗落在校园里的青葱岁月,感受老师对我们的关爱与温馨。 1964年秋季,刚刚小学毕业的我和同学们,考入了新建的青岛市电机电器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学制四年,后改为青岛第三农校),班主任就是邵老师。因为当时课业紧张,学校要求学生全部住校就读。为了照料我们这些首次离开父母的懵懂少年,新婚燕尔的邵老师,与我们一起在借读的八大关海军子弟小学 (现嘉峪关学校)的教室里睡地铺。朝夕相伴中,邵老师关心我们的生活起居和成长进步,白天在课堂向我们传授知识、解惑释疑,晚上辅导我们自习、批改作业、查铺盖被、关爱有加。组织参加农村三夏三秋劳动,老师都逐一排好同学的住处,与我们同吃同住,一起头顶烈日,挥汗收割。工厂劳动实习,老师叮嘱我们努力学习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注意安全,学好技术。同学们也记得,杨德胜同学随父母离青去银川时,老师组织同学们到前海照相的情景;同学参军和毕业离校,老师也都组织同学们一起合影留念,为我们留下一张张珍贵留影。毕业后,下乡到平度张舍公社插队落户的周希平、孙凤岐、王云等同学还记得,当年邵老师风尘仆仆地来到他们落户的流丹埠村,嘘寒问暖,嘱咐大家在广阔天地锻炼成长。后来他们先后被评为公社、县先进知青组,并出席全省先进知青代表会议。

这些温馨的往事,是我和同学们青葱岁月里最亲切的记忆。老师的教诲和关爱,犹如一泓清泉,在我们心灵的河床里流淌至今;由此形成的人生理念,一直指引着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作为“老三届“,全班10多位知青同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艰苦的农村和建设兵团奋斗10多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拖家带口返回青岛。9位同学先后入伍参军,在保家卫国的军营里淬火成钢。还有许多同学在工厂不同岗位的历练中,成长为优秀的技术工人、高级技师、工程师、劳动模范,有的成长为企业党政或科室领导,有的成为救死扶伤的医师和医务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

在离开学校半个世纪的漫长日子里,我们的师生情谊历久弥新。每逢重要节日,同学们会通过电话,给老师送去节日的问候与祝福。班里同学的重要聚会,我们总要把老师接来,一同回忆难忘往事,共叙师生情谊。在去年庆祝老师80大寿的聚会上,我与同学们回顾在老师教导下成长的历程,心潮澎湃;频频举杯,感谢老师的辛勤培养,恭祝老师福寿绵长。邵老师在即席讲话中动情地说:“每次看到大家一个个熟悉的面庞,都会让我产生时光倒流之感,与同学一起的许多场景都会展现在眼前。 50多年前大家刚到学校的时候,我觉得就像小弟弟小妹妹那样可亲可爱;现在同学们虽然也都快70岁了,一看到大家,又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姊妹一样亲切。 ”岁月沧桑,改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是真情。 4年寒窗里的谆谆教诲,50多载的聚散重逢,从金色年华到青春岁月,从热血壮岁到年近古稀,厚重的师生情谊始终相伴相随,不断温润着我们的心灵。老师的师德师风和教诲,我们今生今世,永志难忘。无论在天之涯海之角,无论岁月苍老几何,我们永远感恩老师的培养教育和辛勤付出。

讲述人:冷高顺 记录:王建亮

新闻推荐

500余名健身高手岛城PK中国好身材

早报体育专讯2018中国健美协会“英吉多”杯全国首届时尚健身大赛将于9月26日至30日在青岛市市北区新兴体育馆举行。本次...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