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港这样“牵手”诺贝尔奖获得者

大众日报 2018-08-19 05:07 大字

□本报记者赵洪杰

“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活动开始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开: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化学和材料科学家丹尼·舍特曼来青,并与院士港达成创办国际学校的初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院士港共签约引进108名院士,但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舍特曼是第一个。

众所周知,院士是全球顶尖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顶尖中的顶尖”。以丹尼·舍特曼为例,他发现具有准晶体结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对这种人才,别说开展实质合作,就是请来考察都很难。

院士港招才团队曾列出一张医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全球诺贝尔奖获奖者清单,逐一发邮件邀请到院士港考察,90%的邮件“石沉大海”,只有10%给出回复,但都以工作繁忙、已与它地开展合作等理由婉拒。

“石沉大海”的邮件中,过去也有丹尼·舍特曼的一份。7月中旬,抓住“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筹备契机,院士港再次向他发出邀请函。“二十多天过去,没有任何消息。”正当青岛国际院士港综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俊宪不再抱希望时,却突然收到了丹尼·舍特曼的回信。“他首先表达了歉意——那段时间频繁出差,没有及时看到,还表示对国际性的院士论坛感兴趣。”

院士港的执着,是双方热络起来的首要原因。双方通过邮件建立联系后,王俊宪得知8月10日丹尼·舍特曼在北京参加会议,就提前一天赶过去,瞅准会议间隙,与他谈了一个小时,敲定来青赴会和考察的诸多细节。

8月15日,丹尼·舍特曼又在西安参加相关活动,王俊宪得知后立即飞了过去,下午四点半将他迎到青岛。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陪丹尼·舍特曼吃晚饭时,事无巨细地跟他讲解院士港的优势、“妈妈式+互联网”服务和未来展望。饭后,双方又在会议室一直谈到晚上十点多。

“他被我们的执着精神打动,也被我们的激情感染,但对开展合作当时还没有太多想法。”第二天,考察院士港过程中,王俊宪渐渐发现,丹尼·舍特曼兴奋起来——这里形成的院士集聚的良好生态,让他发现了合作空间。

考察中,丹尼·舍特曼看到院士港一期已然成为综合性、枢纽型院士工作站,产业加速器给予院士基金和载体平台支持,6个企业已经挂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而已经动工的二期将建设一批独栋科研楼宇,产业核心区先导区打下地基,将成为李沧新兴产业的产业运营空间。

实地考察中,丹尼·舍特曼还不时发现一个个在此落户的朋友圈“好友”。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兴奋地在院士港三头牛雕像前手执牛耳拍了一张照。他对这个三牛雕像有独到见解:院士港有冲劲,有资本(长期上涨的证券市场又叫牛市),有雄心壮志。可见,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这里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有了充分认知。

“高端人才对政府支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很看重,随着院士聚焦,国际化的教育也必可不少。”丹尼·舍特曼跟记者说,他打算与院士港合作,建设一所涵盖幼儿园到中学的国际学校,按照他的理念教学。

院士港专业化的服务,也让“走到一起”水到渠成。在给丹尼·舍特曼发邮件时,王俊宪仔细“研究”了他,信中除了介绍青岛和院士港,还对他在科技教育方面的贡献表示倾慕,这无疑增加了一份尚未见面就产生的好感。记者发现,负责院士港招才的8名工作人员,英语水平都很高,与院士交流毫无障碍。而且,每个人都从院士港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中选择两个重点研究。

每一名来青参加活动的院士,院士港都分别指定一名处级干部、一名科级干部和一位志愿者全程服务。8月17日,丹尼·舍特曼考察了李沧区五所幼儿园和中小学,三名工作人员提供了周到服务,赢得了他的赞誉。17日下午,当丹尼·舍特曼还在考察学校时,李沧区国土、规划、教育等部门联合办公、现场考察,研究了国际学校选址问题,当天就形成了供他参考的初步意见。

“院士港的工作效率很高,我们合作的空间很大,我计划将青岛作为与中国开展科技教育合作的大本营。”丹尼·舍特曼最后跟记者说。

新闻推荐

郑州路片区启动征收改造 今天正式下达征收决定,涉及3500户

半岛记者王丽平报道本报8月17日讯17日,半岛记者获悉,市北区将于18日正式下达郑州路两侧和郑州路19号改造项目房屋...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