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服务青岛地方发展

青岛早报 2018-08-10 05:39 大字

2016年,青岛市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增加至50所以上,目前已签约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30家,其中已运行的有16家。这些机构的落地和运行,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端智库等方面的支撑。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民盟青岛市委提出了“关于引进高等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案”,建议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导向,选择产学研支持政策好、关键领军人物能力强的高校开展合作,加强配套支持、考核和管理,推动高校研究院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前天,市政协组织协商督办重点提案活动,对青岛轻型动力研究所、军民融合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科技局关于驻青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发展情况及提案办理情况介绍。

调研>>>

引进机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关于引进高等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案”中提到,当前青岛市根据研究院功能重点,对驻青高校院所采取分类管理模式,但对于综合功能性研究院,尚未在市级层面上统一管理主体,引进、支持、管理、服务等工作均缺乏统一统计口径,跟踪管理工作也未跟上。同时,还存在着研究院自身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研究院与地方产业配合尚不紧密等问题。比如,部分研究院校级管理规定与研究院章程存在矛盾;学校派出兼职管理人员履职时间受限;研究院与高校分属两地,本地缺乏相应的实验、测试等平台,研究人员必须往返学校和研究院,增加了时间和资金成本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院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除此之外,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支持型研究机构多数运行情况不够理想。目前,青岛市主要采取财政投入,通过免租金提供办公和实验用房、提供运行经费补贴等方式,支持研究院运行。一旦超过享受财政补助的试运营期,研究院“自我造血”功能堪忧。

建议>>>

引进各阶段分别侧重

针对当前青岛市引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情况,提案中建议应围绕引进工作全过程,在引进前、引进时、引进后各个阶段分别有所侧重。在引进前,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导向,做好引进工作规划布局,使其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对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高校研究院,应注重引进高校研究院科研成果与青岛产业结合的基础;对以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为主的高校研究院,应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

在引进中,锁定重点开展对接,选择产学研支持政策好、具备丰富的异地研究院合作方面经验的高校重点推进合作。重视研究团队关键领军人物,组织相关产业技术专家跟踪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团队,推动研究团队与企业对接,以合作项目推进为基础,实现校地深度合作。

在引进后,加强配套支持、考核和管理。将高校地方研究院功能分为转移型、孵化型、教学咨询型和综合型四类,分类予以引进、管理和服务。在分类基础上,定期实施引进高校院所绩效评价,并针对院所类别、所处时期的差异性实施有侧重性的绩效评估。

另外,提案还建议把研究院的绩效评价结果、成果跟踪审核与招商、科技、土地、人才公寓等扶持政策相挂钩,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负责高校院所绩效评价与政策扶持工作,加强政策资金扶持科学性,推动高校研究院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考察>>>

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前天上午,市政协委员前往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进行考察。在青岛轻型动力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据了解,该所总投资5.5亿元,占地100亩,建设40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和1.2万平方米试验厂房,主要开展轻型发动机研发、测试及成果产业化,生产涡喷发动机等相关产品。打造了国内首个2万米高空轻型航空发动机整机及大型发动机部件试验台。对国内航空发动机和无人机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在军民融合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市政协委员亲身感受了军工科技民用化的产品——超声波音箱。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了园区运营以来的发展情况。据悉,园区规划建设“一院一园一中心”即船舶与海工装备创新研究院、船舶与海工装备创新科技园和军民融合舰船装备保障中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舰船与海洋装备产业孵化与集聚高地,成为青岛市引进高校院所中,服务地方产业成效最为突出的范例。

现状>>>

与南方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据悉,目前驻青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机构三大类。其中,公办普通本科高校8所(部属3所、省属5所);科研院所19家(中央驻青14家、省驻青5家);引进高端研发机构49家(中科系13家、高校系17家、企业系14家、国际系5家)。

近年来,各类驻青科研机构突出特色,创新方式融入地方发展,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在人才引进方面,引进机构集聚人才超过8000人,其中两院院士31人(柔性引进)、国家杰青36人、“千人计划”5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7人。各类驻青科研机构致力于科研成果在青转化,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化与本地企业产学研合作,已经与千余家企业展开了合作。在服务地方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青岛市在引进高校资源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在源头供给上,青岛市学科与地方产业匹配度不高、产业化导向不强、引进院所发展参差不齐。在产业承接上,全市高企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与南京、深圳、广州等地差距明显。

同时,青岛市企业还存在创新激情不够,承接新技术、新成果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问题。在金融支撑、环境营造等方面,相比先进城市,青岛市也存在着明显短板。总而言之,在与南方其他城市的相比之下,青岛在引进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发展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措施>>>

提高政策投放的精准度

下一步,岛城将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引导高校院所优化学科设置,强化人才培养和成果供给;靶向高技术产业,继续引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院所服务地方能力;推进政策集成优化,努力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提高政策投放的精准度。

强化应用导向,鼓励科研机构靶向产业目标,从源头上开发应用性强、转化度高的科技成果;强化企业主体,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 “百千万”工程,努力夯实成果转化的产业承接;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突出国有基金的政策属性,加大对社会资本的风险补偿,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

提升科技综合服务水平

全市将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落实“放管服”要求,努力为科技创新松绑助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环境。在点上,建立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科技特派员“一对一”联系制度,靠前服务,主动对接,及时了解问题、解决困难,当好科技服务“店小二”。在面上,提升科技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抓好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做实做细科技政策入园区、入院所、入企业等宣讲服务活动。

此外,全市还将建立高校发展评价机制,出台政策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转化成果和创办企业,依据绩效给予奖励,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建立高校院所服务地方发展评价机制,动态跟踪、定期评价,以服务地方实际贡献作为给予支持的重要依据。

本版撰稿摄影 首席记者 于顺见习记者 刘文超 李一民

通讯员 张永友 王淼

新闻推荐

“舌尖”名厨啤酒城内现场评菜品 青岛国际啤酒节美食活动名人名菜见面会收官,把名菜留下

《舌尖3》大厨正在金沙滩啤酒城内品评美食。丁立斌摄色香味俱全的大虾令人垂涎不已。琅琊泉水炒鸡。...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