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玻璃的交融并进

青岛早报 2018-08-08 05:05 大字

进入7月,青岛的气温和游客人数一样蹿高。然而这样的天气并没影响人们对博物馆艺术的热情,且不说在“网红”青岛艺术博物馆,来自故宫的文物让观众体验到精致,唐三彩、珐琅器、自鸣钟这些中西文化交流和东西方贸易的工艺品印证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而以“流光溢彩”冠名的馆藏精品展也在青岛市博物馆开展。

“流光溢彩”的展品是上海市博物馆藏19世纪以来欧洲玻璃和陶瓷工艺品,其制造商创建的品牌今天依然享誉世界。这些“古董级”的工艺品不仅记录着19世纪以来欧洲艺术变革和市民审美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东风西渐”,明显的东方趣味也成为近代西方艺术变革中的显著特点。

世界一直是一个整体,无论是陆地的丝绸之路或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一直在商贸来往中存在。作为“瓷器国(China)”的中国,以精美的瓷器垄断着欧洲高端瓷器的消费市场,在一千多年里西方世界喜爱中国瓷器却不解其制作工艺。虽然15世纪阿拉伯人把锡釉陶技术传到意大利,但粗重的陶器和轻盈的瓷器之间质感的差距依然让中国瓷器保持着高贵的身价。直到18世纪,欧洲才破解了陶瓷工艺的秘密。

18世纪初,狂热迷恋中国瓷器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禁锢了夸下海口的炼金师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逼迫他破解了中国“白色黄金”中高岭土的配方。于是,最初的迈森瓷器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模仿中国,即使19世纪的“德国迈森青花瓷塑人物盆”依然存在中国青花瓷的元素,只不过有着“多子多福”寓意的石榴被误解为形状相似却更接近欧洲日常生活的洋葱。

伯特格发明了欧洲瓷器之后,为了防止外传,曾经被囚禁13年。半个世纪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在柏林成立陶瓷工厂,逐步发展成为“柏林皇家瓷工厂”并成为欧洲品质陶瓷的代表。此次展出的法国塞夫勒瓷、德国麦森瓷器、英国韦奇伍德瓷器均属世界陶瓷的高端品牌。

得益于古典绘画、雕塑的高度成就,在画家和雕塑家的广泛参与下,欧洲陶瓷在“瓷画”和“陶瓷雕塑”方面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瓷器的独特面貌和新的艺术高度。 “英国韦奇伍德绿地堆塑人物陶瓶”以古典主义风格的白色浮雕人物贴在橄榄色绿器皿上,这种“绿宝石”JasperWare系列是韦奇伍德的独创及其招牌商品,广受市场欢迎,甚至使得东印度公司18世纪末不再贩运中国瓷器。

18世纪以来,洛可可艺术、新古典主义艺术以及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的设计理念等影响欧洲艺术的流派和思潮都在欧洲陶瓷制作中留下印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陶瓷风貌。

在欧洲瓷器发展中,不难看到中国瓷器的影响。荷兰人将中国瓷器贩卖到欧洲,17世纪开始模仿青花瓷的装饰,20世纪的荷兰德尔夫特瓷器“青花海景扇形陶挂屏”依然保留着“青花”“折扇”等中国元素。而20世纪初的“法国塞夫勒描金彩绘花卉瓷瓶”在器型上接近拉长版的玉壶春瓶,雅致的线条和清新的花卉纹饰继承了新艺术运动的装饰元素,显示出东方情怀影响下的法兰西式优雅。

这场展览中的另一个主角是玻璃制品。汉语“玻璃”是音译词,自贯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和前往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异域物产逐渐涌入。从汉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新一拨玻璃器具和玻璃制造技术传入中国,虽然此后逐渐形成了“琉璃”和“料器”工艺,但几乎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质感仍不同于西方玻璃。

罗马、萨珊玻璃,尤其是大秦、月氏的玻璃工艺不断发展,中世纪时波西米亚地区生产的玻璃已堪比水晶。如今捷克的波西米亚玻璃更是以极高的透明度和精湛的车工闻名于世,展品中大量20世纪初的捷克车刻玻璃器皿依然透彻如初。

古代中国一直进口玻璃制品,16世纪后欧洲新工艺制作的水晶玻璃成为上流社会的新宠。例如《红楼梦》中贾府私藏的贡品“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都用“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的玻璃小瓶装着。当清代的王公贵族享用着欧洲新工艺玻璃带来的通透和晶莹时,欧洲的玻璃制作却开始选择东方审美趣味。初看展厅中19世纪法国“加莱套料玻璃器”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同于波西米亚玻璃的光洁透明,这些玻璃器皿使用腐蚀的方法在“磨砂”质感的表面以雕刻的方式制造出版画或浮雕一般的效果,和我们熟悉的“琉璃”“料器”有些接近。而据学者考证,它们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

19世纪晚期,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主张从欧洲传统设计风格中摆脱出来,神秘的东方艺术成为艺术变革的灵感。中国康熙时期发明的玻璃套料工艺,乾隆时代达到极致,在工艺史上被称为 “乾隆套料”。18世纪起以鼻烟壶为主的 “乾隆套料”被欧洲商人带回本土,加莱玻璃由此汲取灵感,却在制作上利用先进的化学腐蚀工艺代替“乾隆套料”的磨刻工艺,使得画面更为丰富细致。

加莱玻璃开启了玻璃制造的另一种美感,拓宽了玻璃工艺的发展道路。道姆兄弟由模仿加莱风格起步,继而独创单色玻璃加入金箔的工艺;拉里克玻璃品同样舍弃了透明的特质,呈现出月光石一般柔美的光泽。

这些冰玉一般的展品似乎在向我们昭示:脱胎于东方陶瓷的欧洲瓷器所成就的高端陶瓷,为今天中国家庭的高品质生活之选;而原生于西方的玻璃传入中国又反哺到欧洲,从而形成新的工艺佳作。东西方文化就这样丝丝相扣,在一个个细节中不经意地体现了出来。

(作者简介:孙堃,青岛文化研究院研究馆员。 )

新闻推荐

歌诗达·幸运号邮轮说明会8月9日举行 青岛—长崎—青岛4晚5日游9月10日盛大起航

本报8月7日讯(记者卢红实习生韩小梅)进入9月以后,孩子们开学了,在这秋高气爽,不冷不热的季节里,送给爸妈...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