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名不符实专家指出大规模发展滩涂种植缺乏现实性

第一生活 2018-07-24 13:18 大字

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执笔的《盐碱地种稻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日前发表在《中国稻米》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凌启鸿在该文中指出,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种稻经验,最基本的条件是引淡水灌溉洗盐,他认为目前水稻耐盐育种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发展,但尚不能改变盐碱地种稻还必须靠淡水灌溉洗盐这一基本规律。其次,实现滩涂盐碱地开发种稻,必须以建设长距离输送淡水灌溉工程为基础,淡水需求量巨大,工程巨大,时间长,因此,实现大面积滩涂种稻较困难。

什么是“海水稻”?扬州大学农学院戴其根教授告诉记者,耐盐碱水稻,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海水稻”,不是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海水稻”只是耐盐碱水稻的一种形象化称呼,并非字面理解的“直接利用海水对水稻进行灌溉种植”,而是一类可以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有媒体报道了一个重大创新成果———在青岛海滩上种植的“海水稻”产量达到最高亩产为621公斤。因此,有专家认为,有了“海水稻”,我国的沿海滩地可以开发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了新的保障。更有专家测算,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保守计算,年产量也将达到300亿公斤,能养活8000万人口。

但在几十年从事水稻栽培研究以及盐碱地种稻实践的凌启鸿看来,耐盐育种可以节省盐碱地种稻灌水少部分的成本,确实是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但发展盐碱地种稻,切不可忽视大量淡水灌溉洗盐这一最基本的条件,耐盐育种仅是一项配套的措施。对发展盐碱地种稻,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过分乐观。上亿亩大规模发展的滩涂种稻,是一个长期的理想目标,缺乏现实性。

有专家也提出,“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夸大,更不能简单下一个结论。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成果,能否用起来,能否用得好,能否真正有成效,都是要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应用实践,才能够得到科学的结果”。

新闻推荐

暑期综艺,能帮学生哥“充电”

这个暑假忙什么?当别人都在学习各种课程,你又怎能心安理得地天天游玩?当然,学习也可以有很多方式。除了课程以外,还可以有寓教...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