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起运之路(上)
人民英雄纪念碑自1958年5月1日揭幕至今已过去整整一个甲子。日复一日,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接受着世人的瞻仰。人们也许对它的巍峨外观了然于心,也许也知道它的“内心”——碑心石来自青岛崂山,但是这块巨大石料又是怎样千里迢迢运至北京的?
来自崂山的巨石
在天安门广场中心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是在开国大典前一天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经过两年的精挑细选和精心修改,1952年8月,人民英雄纪念碑确定了建造方案,正式开始修建。
这座后来赢得“中国第一碑”之称的建筑,为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根据设计,其中最核心的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的碑心石,是一块长约15米、宽约3米、厚约0.6米的整块花岗石。为了保证石材不折断,开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须达到3米,这就意味着这块巨大的毛坯石料将重达300吨以上。
如此巨大的石块,到哪里去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犯了愁。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碑心石,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征集,并派出专家对全国各大山脉岩石情况进行考察和实地勘测。经过反复采样分析、比对,山东青岛崂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顶上的石料脱颖而出。
材料大体位置确定了,具体选择哪一块开采,如何开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009年,为制作《情系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录片,笔者和同事几经周折,先后找到时任兴建委员会施工组副组长的刘士元,和青岛料石厂原厂长王文健,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寻访。
碑心石首先绝对不能有裂纹,哪怕是细小的也不行。据当事人回忆,在确定巨石开采大体位置后,30多名经验丰富的石匠历时3个多月,围着它凿了一条“护城河”,并将里面灌满了水,巨石上面也浇了好几遍水,以此来检查石头有无裂纹。当时观察了6天6夜,既没发现裂缝导致的水泡,“护城河”里的水位也没有降低,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
这么大一块石头,要完整开采出来,连经验丰富的老石匠都非常打怵。刘士元说,当时想了不少办法,最初方案是用小炮炸开,但经过尝试,发现无法使石坯与岩壁分离。经大家反复讨论,确定沿着石料周围开一个两米多的槽。再沿着石料底部,横向开很多大楔子,周围的人随着号子一起捶,慢慢就敲开了。直到现在,王文健都感叹:“没有钻机,也没电,所以很不容易! ”
就这样,从1953年4月1日开始,到7月下旬,一块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料终于成功地从岩体上剥离下来。
给巨石安上了“轮子”
如何把这庞然大物运下山,且保证其完好无损,又是一个难题。
青岛市政府成立了由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及其下属的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还有浮山料石总厂、台东区公安分局、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单位组成的大料搬运委员会。经研究讨论,最终确定由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来完成搬运工作。
据刘士元介绍,当时是在山坡上铺上路基,上面铺上枕木、钢轨,再垫上木板,托着石料慢慢滑动,总算安然下山。
从浮山料石厂到青岛铁路专用线装车点,是整个运输过程最为艰难的一段。这段路程约15公里,崎岖不平,最初想铺一条临时铁路,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具备。
最后,鞍山钢铁厂老起重工张合符建议采取“滚杠”的方法:即先铺一段移动铁轨,上面铺上一层钢管;钢管上面垫上方木,再铺上钢板和木板,相当于给巨石安上了“轮子”;在滚动过程中,钢轨和钢管交替前移,巨石就可以缓缓前进了。
直到9月27日,巨石才安然抵达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用线。屈指算来,15公里的路程,运了1个月的时间。
到达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用线后,下一步的重点,就是通过铁路转运北京。 (未完待续)
摘自《文史博览》于建勇
新闻推荐
王功介绍,因为这些顶尖的火舞演员们来自世界各地,召集起来就比较麻烦,他们组织了专门的班子,光甄选演员就花费了大约4个月的...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