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共享阳光雨露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这一年诞生了许多开创性的文艺作品

齐鲁晚报 2018-07-15 03:07 大字

日历翻到1982年,这一年中国诞生了许多开创性的文艺作品。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等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将军旅小说带入新领域;《校园的早晨》等校园歌曲吹来清新之风,显示了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青春力量;首度呈现知青题材的电视剧《蹉跎岁月》引发观众“致青春”;电影《少林寺》票房1.6亿元,世界范围内功夫热潮再起。这一年,还涌现出了《骆驼祥子》《人到中年》《牧马人》等一系列优秀影片;《冬天里的春天》《李自成》等6部小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朦胧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日本的山口百惠在中国成为超级偶像……

本报记者刘雨涵

《校园的早晨》

大陆校园歌曲的代表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歌词清新自然、旋律轻快活泼的《校园的早晨》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唱响,当时台湾的校园歌曲正盛,这首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的《校园的早晨》成为大陆刚刚冒头的校园歌曲的代表作。这首歌是诗人高枫在晨练时看到了校园内的晨读景象,有感而发创作的,后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经过王洁实和谢莉斯亲切自然的演唱,在全国传唱开来。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校园歌曲,开始向多元化、个性化和自我关怀的人文主义发展。除了《外婆的澎湖湾》《童年》等台湾校园歌曲,大陆也有大量原创的校园歌曲,如《校园的早晨》《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妈妈教我一支歌》等,或清新率真、富有诗意,或积极向上,爱校爱国。

谷建芬以充满青春活力的旋律让《校园的早晨》如春风拂面,给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以激励,加强了对自己“80年代新一辈”的身份认同,青春的力量在心间激荡。王洁实、谢莉斯的二重唱组合是上世纪80年代不可缺少的声音,他们的演唱配合默契,台风端庄大方,亲切自然,能准确把握歌曲的特色和内涵,并注入鲜明的个性。他们用校园歌曲的方式首先向歌坛介绍并展示了“通俗”唱法,把人们对明天的美好期盼和憧憬用歌声传递出来。

上世纪80年代,《校园的早晨》等校园歌曲风靡中华大地,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响校园,社会上的男女老少也都十分喜欢,并乐意学唱。因短小、欢快、易学易唱、富有哲理、积极向上等特点,很多人至今对这些歌曲记忆犹新。

《少林寺》

中国武侠片进入新时代

一部电影,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1.6亿元的票房纪录,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当之无愧世界票房第一!1982年上映的电影《少林寺》就做到了。这部由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于海、丁岚、于承惠等主演的动作片,在李小龙之后,世界上再次掀起了中国功夫的热潮。

《少林寺》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在于它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真实魅力,剧中的一群主演都是当时中国响当当的武术精英。头顶中国五届武术冠军头衔的李连杰,1979年因伤退出了武术界。后来导演张鑫炎邀请17岁的他加入《少林寺》任主演,该片让李连杰一举成名,开启了自己功夫皇帝的生涯。扮演李连杰师傅的于海,上世纪50年代就是一名武术运动员,扮演秃鹰的计春华从浙江省武术队退役后被剧组选中,片中的大反派扮演者于承惠则获得过青岛武术全能冠军。

李连杰刚柔相济的招式,于海出神入化的螳螂拳,于承惠游龙似凤的醉剑,都让观众为之着迷。当时这部影片在许多男生心里种下了功夫梦,甚至有许多外籍武术家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选择了中国,选择了武术……当年,很多人因郑绪岚演唱的主题曲《牧羊曲》而对“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的意境心驰神往,那柔情似水的歌声至今还在传唱。

电影也让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名声大噪,重新焕发了生机。在之前的香港武侠片里表现最多的是南少林,人们对坐落在中原嵩山腹地的少林寺没有什么概念。据张鑫炎回忆,当年来此取景时,山上的荒草有一米之高,根本就没有路,一间千佛殿和一个塔林,当时只有十几个僧人。如今的嵩山少林寺已是僧客满门,今非昔比。

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过以少林寺为题材的武侠片,但《少林寺》一改传统武打片花拳绣腿的表演式武术,它全部采用“真人秀”功夫的方式,不仅让中国动作片进入了新时代,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少林寺》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从此世界影坛上有了硬功夫电影。

《蹉跎岁月》

知青题材首现荧屏

《蹉跎岁月》是央视1982年出品的4集知青题材电视剧,这也是知青题材作品首登荧屏。《蹉跎岁月》改编自叶辛的同名小说,由蔡晓晴执导,郭旭新、肖雄等领衔主演,讲述了上海青年柯碧舟在知青岁月中工作与情感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不同类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恋爱、生活态度,和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电视剧播出后引发了空前的热潮,大批有过知青经历的观众在剧中找回了自己失落的青春,也引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回顾和反思。关牧村演唱的剧中插曲《一支难忘的歌》婉转幽回,“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直击许多人的心坎,这首歌也被广为传唱。该剧还带动了取景地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曾经拍摄过该剧的村庄后来更名叫蹉跎村,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蹉跎岁月》开创了知青题材影视的先河,知青们用汗水和眼泪、苦涩和艰辛、希望和憧憬,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青年时期总要各自探索自己的路,青年男女相处难免产生爱情。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青春之路、人生之路?电视剧给了人们很多启迪。此后荧屏上还出现了《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知青作品,直到今天在荧屏上还有讲述知青生活的电视剧,说明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蹉跎岁月》在第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上获得了优秀电视连续剧,男女主角郭旭、肖雄分别获得优秀男女演员,实现了奖项大满贯。演员赵越还获得了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在回顾中国电视剧三十年辉煌历程时,《蹉跎岁月》被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剧。

《高山下的花环》

开辟军旅小说新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涌现了大量取材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旅文学作品,其中以李存葆198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反响最强烈,最具有开创性。

《高山下的花环》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雷军长、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高干子弟赵蒙生调到云南边防某部队担任指导员,实则为谋求“曲线调动”,他的“少爷”做派引起了以靳开来为首的基层官兵的不满,而来自沂蒙老区忠厚热情的连长梁三喜却尽力团结忍让。在作战前夕,赵蒙生母亲要求将其调离前线,引得雷军长怒斥。在战斗中,带领尖刀排的靳开来不幸踩中敌人的地雷牺牲,梁三喜为救赵蒙生而中弹,临终时将自己浸血的欠账单交给赵蒙生,坚持用抚恤金把账还上,这都让赵蒙生深受震撼并发生了改变。小说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是作家李存葆在云南前线作战部队采访时了解到的真实故事,所以小说格外感人。

《高山下的花环》与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军旅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将军队孤立、割裂地来写,而是与社会、人民、历史广泛地联系起来,直面军队内部的不正之风并揭示了矛盾冲突,对军人形象的描述充满了个性和人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震撼力量,此后军旅小说在题材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以后引发了“花环”旋风,曾创下单日印刷180万册的纪录,并在随后的全国中篇小说评奖中得票高居榜首。先后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由谢晋导演,吕晓禾、唐国强等主演的同名电影也曾轰动全国,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新闻推荐

大学生作品展现新时代

视频《这里青春最好模样》由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学生拍摄,影片大多数画面采用双镜头结合,讲述一对男女大学生跨越遥远的...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