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青岛这样做

青岛早报 2018-07-12 06:24 大字

为打造山东海洋强省建设主引擎,近日青岛市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确定实施“1045”行动,即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十大海洋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特色文化、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对外开放等四大领域发展水平,实施海洋新动能培育、重点区域率先突破、项目园区企业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放管服”综合改革五大支撑保障工程,加快构建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努力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生力军。

十大海洋产业要“加速跑”

根据《行动方案》,青岛市加快海洋领域新旧动能转换,改造提升海洋交通运输、海工装备、滨海旅游等海洋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新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一是以世界一流港口为目标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建设港航贸易、交易、金融等功能性平台,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提升航运服务能力,推动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打造智慧高效、绿色高端的国际化强港。到2022年,全市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争取达到2700亿元,年均增长8%。

二是以高端装备为重点发展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业。加快推进国家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面向深远海资源开发,主攻核心设备国产化,增强海洋高端装备和关键系统创新研发能力,积极引进研发设计机构和关键设备、仪器仪表、核心部件配套企业,提高地方企业配套率,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打造综合性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到2022年,全市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100亿元,年均增长10%。

三是以新材料为重点发展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重点发展海洋防腐防污材料、生物质纤维材料、工程用高端金属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建设国家海洋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到2022年,全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10%。

四是以集团化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建筑及涉海建安业。加快企业集团化发展,提升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施工水平,更多承接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到2022年,全市海洋工程建筑及涉海建安业产值达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五是以精品旅游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以打造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发展多元化旅游业态,突出滨海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品质乡村旅游、融合创新旅游、服务输出旅游等五大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打造“游在青岛”品牌。到2022年,全市滨海旅游消费总额达到264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六是以现代养殖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业。以智慧海洋为引领,提升现代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产业水平,高标准建设“蓝色粮仓”,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食品名城。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促进渔业与加工、物流、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渔业“新六产”。到2022年,全市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40亿元,年均增长8%。

七是以绿色环保为重点发展海洋化工业。以海洋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基础化学原料、医药中间体、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和日用化学品等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展盐化工循环化改造,实现盐化一体化绿色发展。到2022年,全市海洋化工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0%。

八是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加快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开发抗病毒、降血糖、心脑血管等绿色、安全、高效的海洋创新药物及海洋生物新材料、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建设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库。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达到370亿元,年均增长20%。

九是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加快海水淡化专用膜及关键装备和成套设备自主研发,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水利用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到2022年,海水淡化产能提高到50万立方米/日。

十是大力发展现代涉海服务业。以涉海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为重点,推进青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城市试点,做大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等专业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各类涉海重大会展项目,加快培育大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到2022年,全市涉海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全面提升四大领域发展水平

海洋科技创新提升行动。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平台、组织科技攻关、推动成果转化,使青岛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海洋特色文化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海洋教育,普及海洋文化知识,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海洋文化产业,扩大海洋文化交流,做强“帆船之都”品牌。

海洋生态文明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维护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实施“美丽海岸”“蓝色海湾”等生态治理工程,完善海洋保护制度,建设美丽青岛。

海洋对外开放提升行动。抓住上合组织峰会在青举办的重大机遇,发挥办会效应,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对外经贸层次,加强更广泛的海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化水平。

实施五大支撑保障工程

海洋新动能培育工程。在海洋中高端消费、创新、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和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全面提升海洋产业智能化水平。

项目园区企业建设工程。加快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根据产业发展方向,每年谋划一批大的海洋产业项目,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库。统筹布局建设海洋特色园区,培育壮大涉海创新企业,提升涉海大企业引领作用,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工程。其中,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依托国家级新区政策优势,突出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着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提升高端产业集聚水平。到2022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青岛红岛经济区突出产业培育与集聚功能,着力培育面向海洋的科技服务产业。到2022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50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超过35%;蓝谷核心区突出创新创业功能,集中布局海洋教育、科技研发等重大项目,集聚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争创海洋科技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打造世界级海洋创新高地。2022年,聚集涉海科研机构50家以上,海洋及相关领域人才总量达到4.3万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着力构建 “海洋+医疗康养”“海洋+健康创新”“海洋+休闲健身”产业链,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到2022年,实现涉海产业产出200亿元。

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际海洋名城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加快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海洋领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

涉海“放管服”综合改革工程。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改进优化政务服务,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涉海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本版撰稿 记者 王婷

新闻推荐

没时间接送娃,公交帮您“邮寄” 暑期市区200余条公交线可“邮寄儿童”,部分线路还可微信预约

半岛全媒体记者马正拓通讯员杨正全市中小学已进入暑假。对于一些家长都要上班的家庭来说,暑假带娃是个不小的难题。...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