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他没让一辆问题车上路
岛城入夏,气温不断升高,站在阴凉地都能感受到夏日的炙烤。然而在汽车北站却有一个岗位面对的是滚烫的水泥地面、暴晒的阳光、客车排出的尾气,在散发着50多摄氏度热气的客车底部穿梭检查。交运集团青岛汽车北站的史贤东便是这样一名检车员。作为一名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史贤东在检车员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检查过的车辆超过40万辆,发现事故隐患300余次,即使面对一些社会车辆经营者的红包与威胁,史贤东从没有“将就”一次,始终将旅客乘车安全放在第一位。下班后的他更是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帮助同事以及邻居解决各种车辆难题。
20年检查客车超过40万辆
这几天,岛城的气温持续升高,青岛汽车北站所处地区的温度比市区高出4至5摄氏度,已经达到了35摄氏度。由于水泥地面暴晒后的 “返热”,加上汽车尾气的集聚,从凉爽的候车厅步入无遮无挡的发车场里,顿时感觉热气从地面不断向上涌,史贤东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对进站客车进行检查。
作为岛城的北大门,汽车北站每天进站需要进行车检的客车200多辆,史贤东大约要负责其中60多辆客车的检查。虽然有一间休息的小屋,但是每天一大半的时间都是露天工作。夏天温度高,而冬天的汽车北站温度又要比市内低3到5摄氏度,零下10多摄氏度是常有的事情,就是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下,史贤东在检车岗位上工作了20年,检查的车辆超过40万辆,经他检查过的车辆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望闻问切”给长途车找毛病
在对车辆的转向灯、雾灯、刹车灯等各种灯光检测后,史贤东拿着检车锤、手电下到地沟里,对车辆地盘以及制动、悬挂、轮胎、油箱、传动、轮胎等10余项内容进行检查。虽然是大白天,但由于地沟里光线暗,史贤东需要贴近车辆底盘仔细查看车辆的各个部件,此时车辆的轰鸣声显得异常刺耳。不仅要通过眼睛查找问题,史贤东还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发动机的声音来判断车辆动力有无异常。所有的这些车内外的检查都要在3分钟内完成。不少同事和车辆司机都劝他“差不多行了”,但是史贤东从来没有半点放松过,每次都会用“我是名党员,要对旅客负责! ”这句话给“怼”回去。
在20年的检车工作中,史贤东总结出了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的检车法。 “望就是看车辆的灯光、轮胎这些是否损坏或者有裂痕;闻则是要靠耳朵去听,尤其是发动机的声音;问则是要询问驾驶员开车过程中有没有顿挫感或者感觉车辆有哪些问题,特别是要问一下途中有没有经过雨雪地区;切就是靠工具去检查底盘、防冻液、悬挂等。 ”
每天上下地沟坚持每车必检
下到1.5米深的地沟检查完再上来,看似轻松却充满危险。所有的热气都集聚在地沟里无法排出,头顶上车辆的发动机不断轰鸣着,声音超过50分贝,加上排气管中排出的尾气,让人感觉呼吸都困难。夏季地沟里的温度常常达到35至40摄氏度,头顶上的车辆底盘散发出的热气更是达到了50多摄氏度,下来一次就好像蒸桑拿。最“恐怖”的是因为弯腰低头检查,等再回到地面的时候,经常会因为闷热以及短时间内大量出汗而头晕,史贤东就曾多次出现轻微中暑的症状。此外下地沟也是一件极其考验体力的事情。地沟的台阶只有7阶,坡度在40度左右,检查一辆车最少要上下一次走14级台阶,有时碰上有问题的车辆还要拿工具反复多次检查。虽然没有仔细算过,但是每天检查100辆车最少要上下1400级台阶,按照一层楼20级台阶计算,史贤东等于爬了70层楼。考虑到这项工作的劳累以及史贤东的年龄,车站领导多次要给他换岗,但是他以“不放心”为由拒绝,坚持每车必检。
面对诱惑威胁坚守底线
由于检车是发车前的最后一道安全关口,只要检车员签了字就证明客车没有问题,就可以正常载客上路。于是不少车辆有问题的司机就动起了“歪脑筋”,为了赶紧载客出站,常常往史贤东的口袋里塞中华烟,还有的直接五六百甚至上千元地塞红包,希望他能够手下留情。被史贤东拒绝后,一些社会公司车辆的司机就会说狠话甚至威胁史贤东“让他出不了车站的门”。像这种情况史贤东每天都会遇到。不少朋友都笑他傻,签个字就能拿到好几百,一年下来最少赚好几万,又不一定会真的出事,万一真得罪了人挨了打就吃大亏了。可是在史贤东看来,这种钱是拿旅客的生命做赌注,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做亏心事,按规定办事有理,那些所谓的威胁只是“纸老虎”。
退休前站好岗免费帮人修车
史贤东今年已经58岁了,再有不到两年就要退休了。想到检车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需要经验积累,坐不住的史贤东开始当起了“师父”,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车站的年轻员工,希望在退休前能够带出一批称职的检车员。除了 “教课”,之前在车队上干过维修工的史贤东还成为志愿修车工。一些年轻的同事购买了私家车,出了小毛病不知道怎么办,于是便找他帮忙瞧瞧,甚至街坊邻居都会向他求助。对于这些求助,史贤东从来没有推拖过,有时候还自己掏钱配零件。“我是党员,就要带头干! ”面对家人的不解,史贤东始终用这句话来回答,他希望退休后依旧能够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在车站需要时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为旅客的安全出行服务。
本版撰稿摄影记者吴帅通讯员李男于超
新闻推荐
企业上了楼,土地效益成倍增加 城阳区在全省率先推进“工业上楼”,首个工业楼宇昨在夏庄开工
联东U谷·夏庄智造园项目效果图。半岛全媒体记者李兵6月29日,青岛市城阳区联东U谷·夏庄智造园项目开工暨城阳区高层工...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