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上的中国志愿者—— 志愿服务,累并快乐着

大众日报 2018-06-29 01:10 大字

□本报特派记者王磊

每届大型赛事,志愿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是他们的服务保障,才有了大赛的平稳举行。俄罗斯世界杯也不例外。据俄罗斯官方统计,有超过3.2万名志愿者服务于世界杯。6月27日,记者在采访途中遇到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志愿者耿丹韵。

这名来自太原的姑娘与山东有着不解之缘。耿丹韵的妈妈就是山东人,而耿丹韵从3岁开始到现在,每年的暑假都是在青岛的姥姥家度过。“那里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还有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我对青岛有着非常深的感情,那里就像我的第二故乡,自己也算是半个青岛小嫚吧。”

2008年奥运会,耿丹韵一家正在青岛度假,去奥帆赛场观看了比赛。在那里,耿丹韵第一次产生了做志愿者的想法:“有一个60多岁的志愿者老奶奶,在烈日下耐心地帮助来观赛的观众,对我的触动很大。此外,还看到很多大哥哥大姐姐也在志愿者岗位上忙碌着,让我对志愿者产生了向往。”

2016年,耿丹韵已经到莫斯科国立大学读预科,得知世界杯官方招募志愿者的活动后,就马上登录国际足联官方网站进行报名。说起报名的原因,耿丹韵说自己也有私心,“我特别喜欢葡萄牙队的C罗。当时想,如果能做赛场志愿者,说不定有机会见到C罗,那得多幸福啊!”

然而,成为赛场志愿者并没有那么容易。国际足联一千多个志愿者名额吸引了超过十七万人报名。志愿者考核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耿丹韵最终被淘汰。“还是挺失落的。毕竟能够遇上俄罗斯举办世界杯,历史上也就这么一次。”再次回忆起落选时的场景,耿丹韵依旧耿耿于怀。

好在耿丹韵足够幸运,因为接下来还有莫斯科志愿者协会的选拔,这次人数更多,覆盖面积更广。已经读大一的耿丹韵俄语已经驾轻就熟,她没有再让机会从身边溜走。经历了四次培训,耿丹韵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世界杯志愿者。只是工作地点不在球场,而是在谢列梅捷沃机场。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耿丹韵第一天工作,就差点被吓退了,“志愿者服务需要每天工作5个小时,分成三班倒。我开始上早班,需要五点多起床,除了自己梳妆打扮的时间外,还有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倒三次地铁,再乘坐一次机场快线。”到了之后,志愿者门还不能立即吃饭,“需要分批去,我九点多才吃上饭。”

除了体能上的考验外,志愿者还要面对世界各地球迷的考验。“我在俄罗斯待的时间长了,一直说俄语和中文,英语很少用。但是球迷来自世界各地,我们需要各种语言不断切换,有时候我实在转换不过来,只能请其他志愿者帮忙。”

让耿丹韵有些伤心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他们的志愿服务抱有感恩之情。耿丹韵说:“很多人问过我们之后,连最基本的谢谢都没有。有时候因为自己的解释无法达到对方的要求,对方甚至破口大骂,但我们只能以微笑回应。”

相比于遇到的困难,耿丹韵说自己的收获更大,“通过志愿者服务,我的俄语口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在志愿活动中交到了很多俄罗斯的朋友,同时也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无法在志愿者的岗位上见到偶像,耿丹韵就自己买票到现场看了葡萄牙队与摩洛哥队的比赛,“在看台上见到C罗的那一刻,我简直要疯了,眼睛一直跟着他的身影走,不停为他欢呼。”(本报莫斯科6月27日电)

新闻推荐

前5月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长7.2%

早报讯日前,记者从青岛市统计局获悉,1-5月份,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尤其是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进一步...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