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 绣出海天如画

青岛早报 2018-06-28 05:29 大字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青岛艺术博物馆的“齐风鲁韵展”成为向世界展示山东青岛特有的文化元素的窗口。该展览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时10个月的时间打造完成。近日,记者采访了参与展览的鲁绣传承人黄凤,听她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

在“齐风鲁韵展”的互动体验区,鲁绣刺绣作品《奥帆中心情人坝》挂在显眼的位置,远看像一幅油画。作者黄凤向记者介绍,这幅作品是先从峰会会场附近取景拍摄,然后再进行刺绣的二次创作,把充满历史气息的灯塔和现代帆船运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体现出青岛富有历史底蕴的现代化都市风情。作品采用乱针法与平绣相结合的绣法,用三丝和两丝绣制而成,用了半年时间才完成,其中仅蓝色的线便用了几十种,以打造海面波涛起伏的效果。

创新让刺绣焕发新生

黄凤从小喜欢刺绣,那时候姥姥天天在家绣鸳鸯、绣枕套,她耳濡目染喜欢上了,一开始是跟着老人随便绣,到了2005年开始系统地学习。 “最早到苏州学习苏绣,后来觉得作为山东人,应该传承和发展我们山东的鲁绣,近年来将重心放在了鲁绣上。 ”

黄凤介绍,刺绣按地域区分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等,在针法上是相通的,有所区别的是内容和风格,比如苏绣细腻,鲁绣乡土特色比较浓厚,内容与风格的不同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刺绣都在不断发展,比如苏绣发明了乱针法,鲁绣的线条开始融合细腻的风格,“创新与传统相结合,让刺绣的生命力更持久。 ”

降低门槛吸引年轻人

作为青岛手工艺协会会员,黄凤多次参加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活动,并于2015年在青岛创建锦云绣坊工作室,给爱好鲁绣的朋友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小学生一开始连针都不会拿,但上完两节课就会产生兴趣,再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一拿起针来瞬间鸦雀无声,都聚精会神地绣着小团扇,孩子绣出作品以后,高兴得不得了,说要回家送妈妈。 ”黄凤认为,从小熏陶孩子接受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

年轻人喜欢的是一些视觉上偏现代的作品,为了让年轻人喜欢上这种传统文化,黄凤也是动了脑筋,“如果门槛太高,他们可能会知难而退,所以最初让他们绣吊坠、手镯、胸针这些小物件,可以很快入手,通过体验喜欢上刺绣文化,再从头开始学习就能够学进去了。 ”针对年轻人的喜好,黄凤主动教他们绣一些结合了现代风格的作品。

创作精品需要磨练

用4节课就可以让一个零基础的人掌握刺绣全部的针法运用和色彩搭配,但想要创作出精品,还需要长年的磨练。黄凤表示:“每一幅作品都是挑战自己,要思考用什么样的针法才能绣出所要的感觉,有时候反复纠结、反复拆,最后才有可能创作出一幅成功的作品。 ”花鸟、风景、人物因绣法不同而产生油画、中国水墨画、工笔画等各种效果,“从针法到内容,鲁绣一直在不断创新中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 ” 记者 单蓓蓓

新闻推荐

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四区书记联手点赞“青岛大妈”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