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第六险”来了 长期护理保险正在我国逐步推开

柳州晚报 2018-06-27 12:19 大字

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一项新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正在中国逐步推开,为失能老人体面养老提供保障。

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相当比例。同时,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目前实际接受的护理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极低。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对记者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失能和半失能以及其他失智、精神障碍者的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对于这类群体的长期照护,社会需求在不断增长。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面对大量失能人员对于长期护理保障的客观需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中国应运而生。2016年,全国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耀垠指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也可以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照料压力。

长期护理险已覆盖约4800万人

“历经两年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在青岛、上海等15个试点城市和北京、河北等多个省市的非试点区域展开,覆盖人群大约有4800万人,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介绍,到2017年底,超过7.5万人享受到了保障的待遇,赔付护理保险金大约5.7亿元,基金的支付比例超过了70%。在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带动了试点地区相关产业投资约70亿元,直接拉动就业4万多人次,有力促进了护理服务业市场的发展。

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7年开始,青岛又把重度失智老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障范围。从今年4月1日起,青岛开始实施“全人全责”式、升级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原来的长期医疗护理基础上,将基本生活照料纳入职工护理保障范围。截至目前,该市已有5万多人享受到护理保障待遇,累计支出护理保险资金近15亿元,护理服务机构发展至600多家。

“去年,我母亲因病情加重完全失能,24小时不能离人。之前一直在家里照护,由于不够专业,家人力不从心,老人也有苦难言。”青岛市民张先生说,后来他了解到了长期护理保险,去年底经朋友介绍,找到了崂山区的福彩东部老年公寓。在考察过居住环境及服务后,他把母亲送到了这家老年公寓并申请了护理保险。“在这里,不光服务到位,钱也花不了多少。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老人舒心,我们做儿女的也放心。”张先生说。

2017年,《宁波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方案》落地。在试点阶段,试点区域内参加该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不含参加住院医疗保险人员),个人无需另外缴费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其中,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失能,经过不少于180天的治疗,经评估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护理的参保人员,自评估结论作出次月起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不久前,宁波市首批被评估为重度失能的574名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开始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133万元。

护理人才紧缺成最大短板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才刚起步。专家认为,目前这一制度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和老年人快速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还不适应,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

“人才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从事长期护理专业服务的人员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能力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朱耀垠说。

据测算,以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按照3∶1的护理服务配置,护理人员需要1000多万。当前,护理服务人员队伍匮乏。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的不到10%,绝大部分养老机构护理员集中在40至50岁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且多数来自农村,服务粗放。有资料显示,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新闻推荐

直通景点,车站开启“青岛游”模式 汽车总站公布2018年暑运方案,外地客看灯光秀有直通车

暑运7月1日开始。本报6月26日讯(记者赵波通讯员李男)暑运7月1日正式开始。暑运期间,青岛市内各汽车...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