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失利、单车损毁、押金难退……共享单车 一个共享单车创

半岛都市报 2018-03-01 11:32 大字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景毅

春节期间,从大都市到县城甚至乡镇,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再次活跃起来。繁荣的景象似乎让人们忘了,这个行业刚刚经历了最残酷的2017年。

在一路狂奔近两年后,共享单车已经离最初的商业模式越来越远。资金链不畅、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让很多企业难以为继,而随着巨头的入场,这门被广泛寄予厚望的生意仿佛又变成了“烧钱游戏”。在此背景下,第二梯队的单车们接二连三地倒下,即便是头部玩家也是负面缠身,押金问题、乱停放问题困扰着企业和城市管理者。

在这场共享经济大潮中,也不乏青岛创业者的身影。他们怀揣梦想投身其中,撞得头破血流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步入深水区。

■起步

“农村包围城市”

2017年农历腊月廿八夜里,司加木拖着硕大的行李箱和疲惫的身体回到青岛的家。他的箱子里塞满了一款新型自行车停放设备的资料,还有一摞跟几个地方政府草拟的合作协议。司加木把5个月大的儿子高高举过头顶,充满期待地说道:“爸爸这次能不能成,就看这些了!”

司加木是青岛久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名片上还有另一个令他既骄傲又苦恼的身份,9M共享单车创始人。虽然是青岛企业创建的共享单车项目,但由于体量无法跟ofo、摩拜等巨头相比,且多单车布局在外地,所以很多青岛人对这个名字印象模糊。

司加木1983年生人,早在上世纪末就跟随亲朋下海经商。他真正走上共享单车创业道路,还要从2014年城阳区率先开展的公共自行车说起。

2014年年初,城阳区街头出现一排排嫩绿色的自行车,市民可以随时借用骑行。与后来的共享单车不同,这种自行车有固定的停车位和锁车器,使用者需要先办理类似公交卡的卡片才能刷卡骑车。

当时还在做监控设备营销的司加木通过合作伙伴进入该领域,并先后在城阳上线运营约800辆公共自行车。“这其实已经算是第一代共享单车了。”司加木说。这种公共自行车随后在西海岸新区、崂山区等拥有较多平坦路面的区域布局。尽管数量不多,但由于均设在景区、车站、大型居民区、学校、商场等区域,运营效果一直不错。

时间来到2016年,初次涉足公共自行车就尝到甜头的司加木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开始把目光瞄准了真正的共享单车领域。彼时,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等日后的巨头还在校园内试水,各种五颜六色的单车更是还没有踪迹。司加木把这个想法跟周围的人分享了一下,立即遭到众人的质疑。把自行车随便放在大街上供人使用,大家都觉得不现实。

然而,共享单车的脚步没有因为多数人的质疑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到了2016年年中,ofo小黄车、摩拜单车已经走出校园,并迅速在各个大中城市铺开。

此时,司加木再提入局共享单车的计划,当初反对的人也动摇了。“那时候确实已经很火了,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一些从来没干过商业的都能做起来,我们算是有一定经验的,跟着做总能赚到钱吧?”

2016年年底,经过紧张筹备,司加木和合作伙伴筹资400万,创立了9M共享单车。由于有前期做公共自行车的经验和资源,司加木的第一批4000辆共享单车很快下线。

该往哪里布局?

司加木发现,当时几乎所有共享单车都是以北上广深或者公司所在城市为核心,在一二线大城市布局。考虑到竞争压力,司加木决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巨头们布防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切入。

经过前期调研,除了公司所在地城阳区,司加木选择了在省内的威海,以及南方某城市布局。

翻阅当时的报道可以发现,尽管只有几千辆的体量,9M共享单车进入威海等地后,还是引起了地方的广泛关注,当地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宣传报道。

2017年6月,司加木和合作伙伴又追加投放6000辆,9M共享单车总数达到1万辆。创业1年多来,司加木和合作伙伴累计投资超1000万元,其中单车制造费用约800万元,系统运营及线下维护费用超200万元。

■融资

“天使”没来,骗子来了

互联网时代,跟很多新兴业态一样,当共享单车这一共享经济的新贵还未真正走进老百姓生活时,资本已经疯狂涌入。包括司加木在内,很多创业者都认为,共享单车入行门槛不高:有渠道造车,有城市放车,有人管车就可以干了。共享单车成了大批创业者试水的目标。

过去的一年多来,这种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已经占领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扩张的速度令人咋舌。仅在青岛这个被很多人认为不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共享单车的投放量也超过20万辆。

抢占市场成了共享单车企业的首要任务。想要抢占市场就得造大量的单车,想要造车就得需要大笔资金,融资便成了不二选择。“我们最开始的想法就是找投资而不是自己投钱。”司加木说。按照当初的设想,他们想在天使轮融到3000万元,这样可以至少支撑3万辆单车运维。

2017年4月,司加木开始接触投资机构。“很多投资人连具体的项目都不愿听就拒绝了,北京一家投资机构负责人还比较有耐心,听完项目计划后说我们动手太晚了。”司加木还是不死心,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成都,他和团队先后接触了二十多家投资机构及投资人,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投资没找到,骗子先找上了门。

就在团队如无头苍蝇般四处找钱的时候,有“投资人”主动向他们抛来橄榄枝。司加木把对方邀请到威海实地参观,并盛情款待。一番考察后,对方也流露出愿意投资的兴趣,但却提出需要司加木先行支付一笔所谓保证金的要求。

“哪有一分钱没投就先要钱的?”司加木说,尽管没有融资经验,但自己的团队毕竟在商海打拼了十多年,这些江湖经验还是有的。经过调查,最终确认对方并非投资人,顶多算是一个混迹于创业圈的中介。

融资成了共享单车创业者们共同的痛。小鸣单车前CEO陈宇莹说,整个市场太过于迅速地想要实现什么东西,结果就导致了最后有点像伤仲永的结局。

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更是有着惨痛体验。这家被媒体称为“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让雷厚义在创业失败后却意外走红。创业初期,深知资金重要性的雷厚义创新性的推出“合伙人”模式,寄希望于集合大量中小投资者的力量来共同创业。2017年3月,他在重庆一酒店举办了一场发布会,虽然到场的人不少,但最终无一人投资。

相比而言,那些头部企业则成了资本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在过去的一年中,共享单车领域共发生了12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ofo和摩拜就一共完成了7轮融资,两家融资金额相加超过170亿元,占共享单车融资总额的85%以上。他们的背后,站着腾讯、阿里、滴滴、高通这样的行业巨头,以及淡马锡、高瓴资本、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等大型投资机构。

“根本没法玩!”这是司加木在融资失败后最切身的感受。

“共享单车的利润来源主要是租赁费、APP开机广告等,按照之前我们做有桩车时的经验,只要单车每天使用超过5次就有盈利的可能,但市场的情况是体量小的企业拿融资越来越难,而能拿到融资的大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大,各种优惠活动不断推出,甚至直接喊出免费骑,我们再怎么跟人家竞争?”司加木说。

新闻推荐

经历了烦恼多多的2017年 业者的自述:门槛很低水很深

■押金“没人受得了的诱惑”这个行业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一旦没了资本护体,就意味着离出局不远了。但共享单车倒闭潮开始之早,倒闭势头之猛,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陈宇莹去年10月辞去小鸣单车CE...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