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情,爱心藕,贫 半岛记者奔赴千里外的莲藕之乡河南范县陈庄镇探访,莲藕又白
挖藕村民展示挖出的10余斤的藕。文/图半岛全媒体特派记者刘鑫姜瑞胜刘玉凡
“没办法,今年莲藕价格上不去,我们这里种植面积大,担心砸在手里,现在是卖藕的最好时候,我们指望有人帮我们解决销售困境……”1月4日,广袤的豫北大地飘起了雪花,气温骤降到-4℃,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范县陈庄镇崔胡同村的田地上,数十位农民忍受着寒冷天气,拿着铁锨,小心翼翼地将一根根藕从地中挖出来。据了解,莲藕之乡河南范县万亩莲藕喜获丰收,但由于市场低迷,莲藕销售遭遇困境,种植户苦于莲藕销路,盼爱心人士伸出援手。“我们这里的藕喝着黄河水长大的,欢迎青岛市民认购品尝!”崔胡同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文娟说。
■求助
“请帮帮我老家的贫困户吧”
“我老家是河南范县的,最近我们那里的莲藕丰收了,大批贫困户却为销路犯了愁”,近日,在青岛工作的尚立广特意来到本报,替家乡的父老乡亲求助。
尚立广说,他的老家是范县,黄河以北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最近,亲戚给他打电话说,往年这个时候,农田里到处都是人,大家赶着在天气降温前挖莲藕。如今,温度越来越低,挖藕的人却没往年多。今年莲藕市场价格太低,不少村民连本钱都挣不回来,很多村民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愁坏了。
“半岛都市报是山东半岛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希望你们能够帮我们父老乡亲想想办法,帮助村民渡过难关”,尚立广说,“希望莲藕收购商能去我的家乡帮帮家乡的农民。希望半岛都市报能大力宣传一下,解燃眉之急,不让老百姓的劳动付诸东流!”
■现场
村民排队七八小时卖藕
为了帮陈庄镇村民解决燃眉之急,1月3日,半岛记者驱车千里来到河南省范县陈庄镇。
进入陈庄镇境内,半岛记者看到,路两旁的藕田里,有一些村民正挥动着铁锨挖藕。当天的气温低达-4℃,记者在田里站了一会儿,便冻得手脚冰凉无法忍受,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割一般。
挖藕要用铲子挖、用双手抠,这些潮湿的泥土,即便戴着手套接触也非常冻手。可对于挖藕的村民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能卖出去,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采访途中,记者不时看到有村民推着小推车,把莲藕运送到收购车旁边,排队等候称重、装车。在崔胡同村村口,记者也看到了一辆收莲藕的货车。不少村民在排队,忙得不可开交。有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上午把藕挖出来,下午过来卖藕,由于村民都担心莲藕砸在手里,争相推着小车过来排队,他要排七八个小时的队,经常要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把藕卖掉。
■纠结
“不想卖,又不得不低价卖”
“今年的藕太便宜了!这样卖,连成本都赚不回来啊。”见到记者前来采访,一位村民指着路两边的藕田说:“你看,这两边都是荷塘,莲藕都在里面埋着。一直往田地里走的话,那边还有很多。”
放眼望去,只见周围的藕田中满是干枯的荷叶和荷杆。沿路走了几百米后,记者看到一处藕田里有十几个村民在挖莲藕。“这些莲藕都是用铁锨挖、用手刨出来的。”而这些挖莲藕的村民是被一家种植大户雇来的,挖一斤藕只能赚4毛钱。
“我们都是一大早就过来,自己带点干粮。”一名挖藕的村民说,比他们更苦的是莲藕种植户,由于今年莲藕的收购价格太低,他们如果卖掉会赔本,所以有些种植户无奈地选择让藕继续待在地里。
当记者走到另一处藕田时,看到种植户范先生正在和妻子一起挖藕。范先生说,当天凌晨,他们过来挖藕了,“只想多挖一些,能赚回一点本钱是一点。”
“要是往年,现在已经有不少收购商来收购了,但是今年由于市场上水洗藕的冲击,本地莲藕价格下跌严重,不是没人收,就是价格太低,让我们苦不堪言。”范先生的妻子说。
“莲藕的收购价格太低了,其实村民还是不愿意卖,但又不得不卖,真是太矛盾了。一亩地里的种子费要1500元,肥料要五六百元,再加上承包土地的费用,算下来一亩地的成本是2900元左右,一亩地大概能产3000斤莲藕,工人挖藕的费用是每斤0.4元,如果每斤的收购价格低于1.5元,我们就会亏本。现在,这里的收购价格太低,很多人宁愿让藕烂在地里,也不愿搭上人工费把藕卖掉。”范先生无奈地说,现在周边的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藕,因此,在附近集市上卖也没人要,他打算挖一些藕,拿去远一些的集市上售卖,“没办法啊,亏本也得卖,能卖一点儿算一点儿”。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莲藕也越来越不好挖,等到土地上冻后,就更难挖了。虽然莲藕在地里的储存时间长达几个月,但谁又能保证之后就能卖出去呢?只能一点一点地卖了。”采访中,有村民发愁地说。
人物剪影
寒冷泥土中挖藕有讲究
挖藕人十分辛苦,为了挣钱,不少挖藕人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干活。
每个挖藕人都全副武装,尽管他们都戴着手套和护耳套,但是脸还是冻得通红,他们边挖藕边相互交谈,每挖出一条长藕,都会引起围观,由于气温寒冷田地被冻住,挖藕速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65岁的挖藕人范传德称,由于藕深埋在泥土中,想要挖出来非常困难,挖藕是一项技术活,不能蛮干,如果是生手,挖藕时稍不注意就会把藕折断。藕一旦折断,品相差就卖不上好价钱了。有经验的挖藕人能准确掌握莲藕的走向和长度,藕埋在泥土中深浅不一,深的埋在地下有一米多深,挖出来很费劲,有时候需要十几分钟;浅的藕埋在地下有二十厘米左右,挖起来就比较轻松,一分钟左右就可以挖出来。
采访中,承包户范俊方称,挖藕的村民都是很专业的人,他们有经验,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他都会雇几十人来挖藕。少的一天能挖200斤,多的一天能挖300斤,这样算一下来每个挖藕人一天能赚百元左右,据了解,挖藕的村民大部分来自周边村庄。
靠种藕照顾高位截瘫丈夫14年
40岁的王秀玲是崔胡同村的贫困户。2004年,她的丈夫崔燕海在外出打工时被铲车铲伤,经过手术治疗,虽保住了性命,但不幸全身高位截瘫,这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面对生活的重担,王秀玲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这一坚持就是14年。1月4日,半岛记者来到王秀玲家中,发现一家人住的老式砖瓦房中,虽然条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走进屋内,半岛记者看到崔燕海躺在床上,由于无法动弹,王秀玲给他裹了裹被子,还用力给他翻了翻身。“家里有两个老人,孩子爷爷得了肺癌,奶奶长了骨瘤,还有两个孩子上学,真是没办法了。”说起自己的遭遇,王秀玲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王秀玲没有倒下,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撑起了这个家。王秀玲说,因为丈夫需要人照顾,她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务农,“今年种了四亩地的藕,到现在一共卖了两亩,还有很多藕在地里。”王秀玲无奈地说道。
“她每天下午都到村里的收藕处卖藕,一等就是七八个小时,这么冷的天,为了多挣点钱,晚上十点还在外面忙活。”崔胡同村村支书范俊红介绍,为了尽力帮助这一家人,村里为这家人办理了低保,这家人也成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对象,如今一家人不仅有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还有电力补贴等帮扶。“现在他们最愁的是地里的藕卖不出去。”范俊红说道。
随后,半岛记者又来到另一户贫困户家中。半岛记者看到,56岁的崔福院拄着双拐,连走路都十分困难。
据介绍,2009年,崔福院在临汾打工时腿部受伤截肢,儿子同样遭遇厄运,腿部被截肢。崔福院接受手术后,本想着生活能回归正常,不料祸不单行,老母亲和妻子相继发生意外。
“老母亲78岁了,最近不幸偏瘫。”崔福院介绍,后来妻子又遭遇车祸,两根肋骨被撞断,这让家中唯一一个能干农活的人也无法下地劳动了。
“家里种了十亩藕,现在只卖了1亩,9亩还没找到买家。去了4毛钱一斤的挖藕人工费,根本不够成本。”崔福院无奈地说道。
新闻推荐
芳华远去爱情在 新年相约寻真爱,芳华远去爱情在 新年相约寻真爱
本报将与青岛华商孝基金联办大型中老年相亲会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