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书评】追寻梁实秋的山大时光

齐鲁晚报 2017-11-26 14:03 大字

《梁实秋在山大》张洪刚著山东大学出版社□萧泛若

《梁实秋在山大》是张洪刚老师多年跑东跑西采访调查,焚膏油以继晷地读书、写作所得的成果。如果狭义地区分传记和历史,那么《梁实秋在山大》不是传记,而是历史。它不像传记那样以时间轴为主线——那样比较容易写,而《梁实秋在山大》是话题性的,所以处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避免不了有重复的地方。从人物与环境(包括时代、地点)的关系来看,传记的理想效果是单个的人凌驾于环境之上,读者在阅读时忍不住比对传主在多少岁时干了什么,而自己在这个年龄上干了什么。而历史更关注群像,环境即使不能凌驾于个人之上,也应该平起平坐。如果说读完传记之后人总想改变自己,那么读完历史之后人除了想改变自己,更想改变环境。很“不幸”,《梁实秋在山大》就做到了这一点。它对山大黄金时代的生动描述起到了立此存照的效果,作为山大人的我总忍不住把昨日之山大和今日之山大对比,于是发出汉献帝在许田打围后对董承的喟叹。

读了第一章之后,我才相信青岛是个如此美丽的城市。张老师在该书中描绘了作为“东方瑞士”的青岛的美景,正是青岛这座城市把北京人梁实秋吸引过来,他甚至曾打算一辈子都住在青岛,说他在那儿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若非为了对远在北京的父亲尽孝,说不定他还真有可能在齐鲁大地扎根。

根据书中描述,梁实秋对山东人评价非常高,其中写到青岛车夫的彬彬有礼,“青岛民风淳厚,每于细民中见之”,感叹“齐鲁本是圣人之邦,青岛焉能不邵其余绪”。

第二章“梁实秋与山大友人”读来最津津有味。通过描写梁实秋和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方令孺、黄际遇、沈从文、孙大雨、老舍等人的来往,张老师还原了山大的黄金时代。与山大的另一次“八马同槽”的黄金时代不同,梁实秋等人是我这种不喜读书的学生也都听说过的名家,毕竟中小学课本里经常收录他们的文章。这些学识渊博的教授一到周末就聚众狂饮,还组成了酒中八仙,“(闻一多)一日薄醉,冷风一吹,昏倒在尿池旁”。他们不仅擅长文字上的艺术,也懂得把生活变成艺术,尤其在美食方面花样百出。由于大师们多有留洋背景,再加上青岛不缺洋货,所以他们中西结合,吃什么都加奶酪,还必须是美国奶酪。

此部分最幽默的地方当数梁实秋与赵少侯的往事。法语教授赵少侯受的虽是西方教育,但对鬼神似乎深信不疑,和梁实秋一起到乱坟岗上召鬼魂来家中做客,没请到就怪梁实秋心不够诚——怪不得后来山大的易学这么发达。同样有趣的是“梁实秋与老舍的友谊”,这两个老北京居然还合作过相声,互相给对方当捧哏。

大学光有大师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培养未来的大师。那个时代的山大,闻一多发现了臧克家,而梁实秋则培育了蔡文显。蔡文显家境贫寒,梁实秋在1931年帮助他申领助学金50元,后来还在他“即将面临辍学时,遂安排他到图书馆半工半读,每月20元,一直拿到了毕业”。

《梁实秋在山大》中夹带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献,比如梁实秋执笔的《图书馆发刊词》妙趣横生,全然没有现代应用文的那种无聊和形式主义。这里还有当年学生们的成绩,比如臧克家的日语一直徘徊在70分左右。还有前几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似乎并不比现在的本科生高明许多,但他们导师的名字都特别响亮:洪深、水天同、赵少侯……

在该书中还可以一睹当年的学分制以及课程安排,后者的设计很明显是大师手笔,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学意识: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到西塞罗的散文,从《希腊罗马名人传》到《约翰逊博士传》,这样的视野和胸襟很了不得。

在“后记”中张老师提到外院从2014年起开办“梁实秋班”,每一级挑选15个学生组成精英班子。以这种方式触摸过去,想必山大正在变得愈来愈好。

新闻推荐

无人自助超市 亮相青岛

这是11月24日在青岛北站拍摄的无人自助超市。日前,一家无人自助超市在青岛北站开门迎客。顾客通过扫码注册进入超市,可自由选择超市内贴有自动感应标签的商品并使用移动支付结算,将商品标签撕下放入...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