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企业搬迁释放“绿色红利”

青岛早报 2017-10-13 04:16 大字

老企业搬迁焕发新活力,自动化控制让产能翻番人员减半。昨日,记者从西海岸新区获悉,董家口经济区正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已建成青钢、海湾化学、中法水务、华能热电等循环经济项目12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部建成后,年实现经济效益将超过10亿元。

老企业搬迁焕发新活力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西海岸新区董家口经济区港丰路上的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其前身为青岛化工厂、海晶化工,始建于1947年,是中国化工500强企业。今年9月20日,海湾化学吸收合并青岛碱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海湾化学总投资53亿元,占地2000亩,拥有年产30万吨烧碱、40万吨氯乙烯、30万吨聚氯乙烯、50万吨苯乙烯和12万吨偏硅酸钠的能力,另有两个万吨级泊位。企业仅在环保、消防、安全方面的投入就达4亿元,接近总投资的10%。

随着海湾化学重组的完成,海湾集团在同行业创新探索的“一体化”战略已经显现,将海晶化工、东岳泡花碱、碱业等数家上下游有关联、可以进行原材料互供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集约发展,实现运行管理、配套服务、生产运行、办公场所等一体化资源共享,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方面收获巨大成效,先行一步转型升级,竞争力也大大增强,让老企业焕发了新活力。

淘汰落后技术转型升级

“搬迁决不是简单的异地复制,以前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能耗相对较高、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等问题,而搬迁就是引导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清亮说,海晶化工搬迁后,一举淘汰落后的聚氯乙烯产能16万吨、烧碱产能15万吨,新上产品在质量上达到世界高端水平;东岳泡花碱搬迁后,一举淘汰落后的泡花碱产能40万吨,新上的国际先进的偏硅酸钠产能居亚洲同行业之首。苯乙烯项目则是青岛碱业转型升级、进军新材料领域的一个重点项目。

“当然,除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外,环保效益也非常突出。 ”张清亮说,苯乙烯项目排出的废气中含有40%的氢气,一期在废热锅炉烧掉,二期计划上马SPA变压吸附装置,将氢气脱出,为二期项目提供原料。

企业产能翻番人员减半

在海湾化学新厂区,每一个生产车间都显得异常“冷清”,除了鳞次栉比、稳定运行的大型生产装置,现场几乎看不到工人或管理人员的身影,这与老厂人来人往、繁忙热闹的景象迥然不同。智能化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可对厂区进行全过程、无死角监控,任何生产装置出现影响安全的问题,智能化平台都会在0.1秒内做出反应,必要时会自动停车,人为不能进行操作和干预。“我们搬迁到新厂以后,生产能力增加了一倍,用人反而减少了一半以上,原因就是新厂全面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大量的高端设备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替代了人工,平均每个生产区域只有一两个人,其他都是自动化控制。”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清亮说。

建设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

作为近年来岛城主要的工业聚集区,西海岸新区董家口经济区在过去5年的发展突飞猛进。“自2013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董家口经济区建设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以来,根据产业布局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把安全、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作为顶层设计,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建成青钢、海湾化学、中法水务、华能热电等循环经济项目12个,初步建立起企业内部、行业间、区域间和公用设施间四大循环体系。据介绍,该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部建成后,经济区水的循环利用率将达到80%以上,年可实现节电20亿度、回收蒸汽70万吨,节能量折合标准煤35万吨,年实现经济效益将超过10亿元。 记者 刘海龙通讯员 韩丽 刘宏伟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网络中秋碰撞出别样火花 本报记者 罗丽思

在朋友圈上分享赏月图片,与微博好友一起加入关于“月饼”的超级话题,分享自己的中秋故事,在网页上猜灯谜对诗歌……中秋节期间,各种花式过节方式点燃了人们庆祝节日的热情。花式祝福暖翻朋友圈“今年...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