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写歌剧 海鲜送灵感
距7月27日青岛市歌舞剧院宣布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开排已过去半月有余,与计划的8月30日在青岛大剧院首演的时间只剩下半个月时间,这部40年来歌舞剧院首次排演的原创歌剧是什么样子的?记者昨日怀着好奇的心理前往探班,看到了这部现实题材轻喜剧面纱下一角——第一幕的排练现场。同时探班的还有该剧作曲、著名军旅作曲家臧云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臧云飞说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自己经历的“最理想的创作过程”。他还透露,由于住在青岛、吃着海鲜的开心生活,让他找到了 《马向阳下乡记》音乐的创作灵感。
第一幕戏顺利开排
在歌舞剧院梦幻剧场里,排练着《马向阳下乡记》的第一幕戏。这一幕讲述的是大槐树村的村民们聚集在村口,好奇地猜测着即将到来的马书记“是男是女是丑是俊”。导演黄定山坐在台下观看,看到他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立刻指挥演员们停下来调整。比如,剧中饰演二叔的演员出场时边走边唱着“胡闹”的台词,导演认为,演员应该先快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立定后再开口唱,这样更有节奏感。喊停之后再次试排,演员和导演都觉得效果不错。排练就在这样不断地继续、暂停、调整、继续、暂停中交替进行。
海鲜带来作曲灵感
《马向阳下乡记》是臧云飞第一次写歌剧,虽然写过《一二三四歌》《当兵的人》《珠穆朗玛》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但是臧云飞却没有写过一部完整的歌剧。这一次文化部领导找到他,他在看过剧本之后被剧情打动,于是就应下了为《马向阳下乡记》作曲。
臧云飞的创作属于激情派,“我写作品都是一气呵成的,越是憋两三天还没写完的越不好。 ”在以往的创作中,《当兵的人》他用了20分钟就写完了,写得最慢的《珠穆朗玛》写了两个小时。“因为我没有去过西藏,所以在作曲之前,我要把所有歌词涉及的画面在脑海中演一遍,然后一边弹琴一边创作。”《马向阳下乡记》的第四幕旋律,就是臧云飞在宾馆里花了六个小时,一气呵成的。
在青岛住的地方没有钢琴,臧云飞特意出去买了一架电子琴进行创作。打开窗户就是大海,美景与海浪声和海鲜的美味为他催生了灵感,他笑着说:“我喜欢吃海鲜,有时候没有灵感,就大吃一顿海鲜,吃完特别开心,灵感就来了,旋律也就来了。 ”
现场边创作边修改
臧云飞选择《马向阳下乡记》剧组,还有一个原因是导演黄定山,“我们认识多年,却一直没机会合作。 ”没想到,这次在青岛“偶遇”在同一个剧组。在歌舞剧院的梦幻剧场里,常常是黄定山在现场导演,臧云飞坐着旁观。有一次现场排练一段唱段,臧云飞不小心睡着了,醒了发现黄定山在看自己。 “黄导给我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不满意,要改。 ”此外,演员演到哪儿觉得“不舒服”,他也会修改。因此,《马向阳下乡记》的排练现场,经常出现边排练边改动的场景,臧云飞把这种方式看做灵感碰撞。 “《马向阳下乡记》是轻喜剧,我们现场的排练也是一场轻喜剧! ”
“吃着青岛的美食,做着美妙的音乐,借着这个机会,与优秀团队做事情,一定要把‘马向阳\’做成精品。 ”臧云飞说,既然该剧成为9部文化部重点扶持剧目之一,就不能辜负“重点”两字。 “我写的音乐,希望大家去检验。我是很认真在写。 ”
是青岛也是世界的
作为青岛出品、主角是山东人的民族歌剧,臧云飞注重创作中不能丢山东味。他介绍,创作中借鉴、融入了山东民歌、吕剧等因素,并运用演员说青岛话的方式,让歌剧有了青岛元素。
民族歌剧曾经出现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优秀作品。之后有一段时间,学院派更追求西洋化的作品,用臧云飞的话来说“觉得民族有些‘土\’”,因此民族歌剧再没有出现特别好的作品。如今文化部开始扶持民族歌剧,他认为是中国民族歌剧复兴的好时机,他在《马向阳下乡记》的乐队里加入了民乐。臧云飞坚持优秀剧目一定会赢得观众。他说,第一幕剧中《乡亲们对不起》的作曲,他自己是一边哭一边创作出来的,到现场听演员唱这一段,仍然觉得眼泪要掉下来了。 “老百姓听得懂,一个调听两遍能记得,这就对了。”他相信,《马向阳下乡记》会让观众喜欢。
“歌剧不一定只有‘西餐\’,我们把音乐写好了,演员唱好了,导演导好了,每个方面都不掉链子,就是精品。”臧云飞说,《马向阳下乡记》是青岛的、山东的,还应该是全国的,“做好了将会是世界的。 ”记者 单蓓蓓
新闻推荐
8月14日晚,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知名摄影师、国内知名摄影师,以及国际摄联、山东省、青岛市各界来宾,共计约400人与会,共同见证...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