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闫家山小学生活琐忆(五)

半岛都市报 2017-08-09 11:11 大字

黄树祥

转过年不久,我们的教室改在了现周口路以西、离老校舍之东数十米有三小间民房大的一栋老场院屋,并在这里度过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大半时间。

在郎老师关爱推荐下,1960年六一儿童节时,本人和几名同学一起幸运地加入少先队,在全校少先队集会上戴上了红领巾。老师当时鼓励说,过去都是上二年级才能入队,你们是学校第一批一年级的少先队员,一定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年级时,一闫姓年轻女代课老师成为我们的班主任,教室也调换到了老校舍,上课始为全日制。闫老师上课别出心裁,她让同村邻居的女班长手拿一根长长的细竹竿教鞭在宽阔的教室来回巡视,看谁没把双手背到身后或精力不甚集中等,就从背后用那细竹竿敲其头部,不到一个月竟有大半数同学挨过敲打。如此一来,很影响大家的学习和情绪。同学们便纷纷去找已暂不教课的郎老师诉说。结果不久又换成郎老师来执教了。

老校舍上下课作息靠摇铃铛,有时也吹哨子。教室里有两盏电灯,虽是独门,但两扇窗户和门上都镶有数块小玻璃透亮,而且冬天能垒上一个砖构小火炉,这就比家庙和场院屋的条件好多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改革春风吹来,在翻天覆地的巨变中,闫家山小学现今已被定格在人们的回忆之中。追忆以往,抚今思昔,两相对比,感觉今天拥有完备现代化教学设施、讲求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好比天上人间一样。

或许是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尚可,期间,郎老师陆续借给我许多少儿读物,并赠予一本小学生字典查找生字。书是一本换一本,每看完一本还都要问书里说了什么事、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心得体会等。直到郎老师退休时,还再三叮嘱今后应继续多看些好书增长知识。遵郎老师教导,本人后来借阅过大量中外书籍,最初的那本小学生字典也早翻烂乎了。如果没有郎老师助我多读书的基础,本人是不可能顺利考得大专毕业文凭的。

慈祥博学又富有教学经验的郎照生先生,是我们小学时遇到的好老师之一。他教学认真,态度和蔼,生活简朴。我们几个同学曾多次到过郎老师在闫家山村租赁的小厢房,他的午饭经常就是白开水、芥疙瘩咸菜加小铝锅里的十几页煮熟了的地瓜干或稀稀的玉米面“糊糊”。1962年春末,郎老师退休,临去北京的亲属家度晚年前,找来我们六七个男女同学,去四流南路照相馆留下了一张4寸的黑白合影,上写“欢送郎照生老师退休留念”及年月日等字样,并赠给我们一人一张,可惜此照后来影像渐渐脱落损坏了。

三年级之初,我们得以进入到新校舍最西端的那个教室,西门口高高的台阶有五六级。此时,班里同学已有近60人,并且不断有新同学进入,于是被一分为二,转过年来两个班还都各有40多人。

随着周边大量居民陆续迁来,前后又有南北香里村和汽轮机厂、前哨机械厂宿舍等,人群不断地聚集导致学童增多。于是,1962年又在西边那幢校舍之后,建起一幢样式基本相似的新校舍——长、宽与前排校舍相同,但教室门口的台阶只有一两级;与前排教室陈旧的课桌椅不同,新教室里的课桌椅也是全新的,而且黑板较长且是厚厚的磨砂玻璃。新校舍后面,还新辟一处小操场,增建一处学校公厕。这幢新校舍启用不久,旋归洛阳路小学分校使用。随着分校生员增加,班级增多,上课初改为二部制,后来前排校舍也划归分校后才又全日制,两所城乡隶属关系不同的小学集中在一个大院里,这在岛城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曾经也一度停课,其1968年首届及其后数届毕业生则无须考试,统被就近安排进青岛四十六中学。

新闻推荐

崂山增量崛起犹如日出海上 崂山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90家,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促成新兴产业遍地开花

青岛国际创新园二期规划效果鸟瞰图。半岛全媒体记者李晓哲实习生丁文娴通讯员吕林刘庆一组数字告诉你崂山新兴产业发展的迅猛之势:目前崂山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90家,居全市第二;201...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