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名村民摁下“志愿”手印

青岛早报 2020-11-27 06:23 大字

初冬,莱西市马连庄镇于家屯村党支部书记于杰站在屋顶上,环顾着焕然一新的村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于杰没想到,多年来村里都没啥变化,自从来了乡村振兴工作队,村子华丽蝶变。看着于家屯村70多户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马连庄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青岛市文明办副主任姜鸿发感触很深:只要用情、用心干事儿,再穷的村也没有过不好的日子。除了于家屯村,工作队还引进了不少高效农业项目,马连庄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节节攀升,许多农民分享到了红利,舒心幸福的日子就在奋斗的路上。

巨变

“道德超市”让全村动起来

马连庄镇紧靠招远市,是青岛北部最远的乡村之一。姜鸿发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虽然在进村前就有心理准备,没想到,2018年4月第一次走进于家屯村,他还是感觉很“意外”。

村里到处是垃圾,雨天出门两脚泥,车子进不了村......眼前的景象,让姜鸿发和工作队的几个人有些心酸。怕白天找不到人,一连几个晚上,工作队员入户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民意。

调查研究后,工作队发现,于家屯村人缺少的是一股精气神。扶贫先扶“志”,于是,先从抓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开始,把村里10多名党员集中起来,成立了首个村民志愿服务队,工作队带着党员搞起了村里的卫生和街道综合治理。紧接着,工作队又将志愿者积分制用在了村庄治理上,从社会各界筹来一些生活用品,按照积分多少对志愿村民进行奖励。

为了把村民的精气神提起来,工作队建起了“道德超市”。凡是参加村里集体劳动的志愿者,都可以按照积分,从超市领取相应的奖品。这一创意让全村都动了起来。在村里长住的100多名村民纷纷报名,大家争着在“志愿服务村民名单”上摁下红手印,承诺自愿为村里建设义务劳动。

“原来没人主动干的事,现在大家争着去做。 ”初到于家屯村后发生的微小变化,让姜鸿发和工作队的每一个人感触颇深。在工作队办公室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上百张于家屯村最初“脏乱差”的老照片。看着现在干净漂亮的于家屯村面貌,这些照片俨然已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故事

一眼水井“润”心田

冬日的正午,暖暖的阳光斜照在于家屯村的大街上。村民刘雪兰和梁贵珍,刚刚赶集回来,路遇正在村里规划文化广场建设的姜鸿发,两个人不禁拉着姜鸿发的手,夸起了工作队的事迹。

的确,这两年,工作队为于家屯村干了不少事,其中“爱心井”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于家屯村原先有一口老井,水位深不说,水质也出现了问题。因为村集体拿不出钱打井,所以吃水问题成了老大难。工作队了解后,不敢有半点耽搁,立即着手解决。工作队很快筹到打井需要的几万元资金,请来技术人员进行地质勘测。最终在村西北侧发现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半个月后,一股股清澈的井水流进了村民家里。为了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工作队又联系相关企业资助,为70多户村民家里安装上了净化器,让于家屯村230多口人全部吃上了纯净水。后来,村民们为这眼井起了个名字叫“爱心井”。

地下排水系统解决了村里容易积水的问题,小型健身广场成了村民的乐园,原来破旧的墙体整修一新画上了彩画,10多条小街小巷铺上了水泥.......村容村貌变美了,家家户户又吃上了纯净水,全村村民的心一下子凝聚到了一起,精气神也明显提了起来。

作为乡村振兴扶贫干部,要用情、用心做事,让每个村民在村庄建设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姜鸿发是这想说的,更是这样实践的。村里“道德超市”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村民孝敬老人、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等,都会根据积分领到奖励。村里的风气、村民的家风慢慢发生了很大变化。

突破

建厂帮助村民致富

于杰不敢想象,短短两年时间,村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常常一个人走在村里平坦的水泥路上,看着花花草草发出赞叹。如今更让他兴奋的是,以前没做成的事,现在成了现实——村里有了第一个工厂,自己还成了厂里的负责人,而这个村办企业是工作队自筹资金办起来的。

走进于家屯村石磨面粉厂,一股麦香扑面而来,这是于家屯村特有的大自然味道。姜鸿发说,要想改变村里的经济状况,让村民彻底致富,就要帮村里做起产业。去年,工作队筹措40多万资金,在于家屯村建起了一个小型石磨面粉厂。纯天然的手工磨面,到制成面条等产品,现在于家屯村已经拥有了第一家企业,注册了第一个商标,村集体的账户上实现了零突破,开始慢慢有了收入。

于家屯村这两年变美了,村民相见总是笑容满面。于杰心里清楚,这些变化来之不易,凝结着姜鸿发和工作队的心血。村庄变化的背后,是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付出。两年多以来,包括政府财政扶贫和社会自筹资金在内,先后投入于家屯建设达到了600多万元。 “将来于家屯村不仅彻底告别村庄旧模样,而且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姜鸿发自信地说。

新闻延伸

联镇帮村 产业扶贫

于家屯村发生的变化,只是乡村振兴工作队用心走出的一个样本和缩影。按照“联镇帮村”的路子,工作队对5个重点帮扶村庄农业进行了设施配套,有的村庄搞起了葡萄产业,有的村种起了菊花、金银花,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大好图景。

一个产业能带动一大片村庄走上致富道路,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去年,经过多方努力,工作队成功引进了占地1000多亩的马连庄金银花基地,到了采花期,一名村民最多一天收入360元,比种一亩地收入还高。这个项目落户后,周边几个村庄的数百名村民成了产业工人。将来这里要发展成为文旅产业,成为青岛独特的风景区,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田园综合体。仅这一个项目就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农民每年增收200多万元。

工作队利用城区产业升级、企业外迁的机遇,招引相关企业到莱西投资建厂,先后与海燕木业、洁神科技、浩州模具、瑞松钢缆等公司进行了积极接洽,目前达成了初步投资意向。这两年,工作队参与协助马连庄招商引资55个项目,投资额达到21亿元。马连庄的生产总值,也从2017年的21.6亿元,上升到了去年的24.78亿元,马连庄的财政收入也比两年前翻了一番。

记者手记

把村里的事放在心坎上

只要扑下身子,把村民放在心坎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儿。在工作队的两年多时间,姜鸿发已经对马连庄镇许多村庄的情况了如指掌。尤其是于家屯村,70多户、237口人,多数村民的名字都能叫上来。因为还要处理市文明办的日常工作,许多时候,村里的建设需要加班加点完成。

于家屯的蝶变,是马连庄镇乡村振兴中的一个典范样本。有了这个经验,许多落后的村庄很快就能华丽转身,这正是青岛市委组织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初心所在。在姜鸿发看来,帮扶一个村、一个镇,需要用心、用情去做,尽己所能,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干事,总会让农村的旧模样发生改变。即便有一天乡村振兴工作队撤离了,这里永远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人走心已留,这份帮扶的情怀永远存在,不会停止。如今的马连庄镇,正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相信这里的图景会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本版撰稿摄影/视频拍摄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视频剪辑:刘宇航

新闻推荐

@山东人:1条高铁4条高速今日加入山东交通“朋友圈”“潍莱”已来!去昌邑平度有高铁坐了

11月26日,潍莱高铁、济南大东环、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改扩建项目、潍日高速潍坊连接线、岚山至罗庄高速...

莱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