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这几天发生在海阳市的一则暖新闻,让人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根据本报记者报道:近日,山东省莱西市一位75岁的邵姓老人,骑着三轮车,耗时两天时间,赶到海阳市里店镇西岚口村,试图找到曾经帮助过他的一户善良的海阳人家。
原来,在老人14岁的时候,曾经因生活困难而乞讨为生。一天,当年仅14岁的他流浪到海阳市里店镇西岚口村时,有一户当地人家不仅给了他饭菜,还热心地收留了他两天……
时间过去了61年,此次老人长途跋涉的目的就是想找到当年那户人家表示感谢。虽然由于时间过于久远,且村内人事变迁等原因,老人并没有找到那户善良的海阳人家,甚至还因为迷路而被里店镇派出所的民警收留,最终被家人领回……但是,这位知恩图报的老人的故事,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国人奉为处世宝典而代代相传。为了旌表这种美德,很多艺术作品都以“知恩图报”的故事作为母题。譬如,程派名剧《锁麟囊》讲述的就是一个故事背景设定在我们的登州和莱州一带的关于“行善”和“报恩”的故事。
绝大数情况下,主动行善的人之所以做好事,完全是性情使然,并非是为了“图报”这个不可预知的后果。但是,作为受恩一方做出的报答行为,在客观上却对行善者的行为起到了正向激励的放大作用。这样一再的重复之下,人性当中善良的部分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我们的社会也就会向着越发美好和谐的方向演进。
但是,不能不正视的一点是,随着近代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非理性解构和破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奔涌之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害关系被过度放大,包括知恩图报在内的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也遭到了错误地批判,甚至被一些国人无情地抛弃。如今,在一些国人的潜意识里,享受别人施予的种种恩惠,似乎成了天经地义之事,受之坦然,享之心安,全无感恩之想,更无报答之行。
遇事,不知道知恩图报,也就算了。最可怕的是另一种邪行———恩将仇报行径的甚嚣尘上。本来,在城市的通衢大街上,看到一个摔倒的老人,大部分人都会出于善良的本能,上前将老人扶起来。但是,当有人因为做类似的善事而被受恩的一方讹诈为“肇事者”,并因此而吃上官司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上做善事的成本就会被无形地抬升,相当一部分善良人做善事的冲动和行为就会受到遏制。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势必形成“各自清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社会氛围,助长社会上本就存在的冷漠和自私行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莱西市的这位邵姓老人前来海阳市报“一饭之恩”的故事才具有大书特书的价值。从这位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满满的正能量,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熏陶之下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这光辉,让这个被利益和利害关系所扭曲的社会变得温馨而柔软,美好而阳光。每一个人都应该铭记和放大这一丝人性的光辉,弘扬和传承知恩图报的美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心中。
本报评论员
周英杰
新闻推荐
新天地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等污染环境案一审宣判 五公司污染环境被罚四千万
半岛记者王洪智报道本报12月5日讯5日,半岛记者从莱西市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近日,莱西市人民法院对被告单...
莱西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