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火的露天公益电影如今却遭受冷落,农村公益电影该何去何从? 农村公益电影有望吃上“自助餐”
莱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现场。
姜洪杨参加全国农村电影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文/图半岛记者邬明洋柳静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是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一项惠民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在莱西市实施已经9年,莱西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根据莱西市文广新局的部署和要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走在青岛市前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公益电影如今也面临着观众稀少问题,曾经很火的露天公益电影如今却遭受冷落的现状,农村公益电影该何去何从?如何把人群再聚到农村公益电影的银幕前……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莱西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创新。
农村公益电影现状:片源选择不灵活,观影人群减少
“我们放电影一般是从每年4月1日开始到10月底结束,因为气温变化问题,6、7、8月份观看的人群相对比其他月份的人多一些。”莱西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姜洪杨说,青岛市从2009年正式开设农村院线并提出“2131工程”,也就是21世纪每个村每个月一场电影,也就是每个行政村一年播放12场电影。
莱西一共有861个行政村,每年要播放10332场电影。“看电影的人多少是分村庄的,有的村人多有的村人少。”现在农村电影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观看人群不足,姜洪杨说这是由于现在人们的娱乐项目很多,家家户户有电视、电脑、手机,信息获取渠道增多的同时,农村公益电影本身又存在片源选择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以前的乡村电影由于没有固定的放映场所,放映影片易受天气、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与影响,放映效果有时候会不甚理想,现在也同样受到类似的影响。“从2000年的时候电影开始滑坡,当时是跟村大队收钱的,很多时候到年底都收不回钱来,也都这么坚持下来了。”坚持做了30多年的放映员、负责姜山镇放映工作的潘卫家回忆,以前的工作很辛苦,常常需要背着沉重的老式放映机,跑几十里泥路去各村放电影。当时的电影放映机使用的是16毫米胶片,每晚放两部影片就需要扛七八卷胶片,还要带着发电机,非常沉重。要是下点小雨,晚上走在乡间的泥路上经常滚到沟里,到家肯定是满身泥水。虽然当时条件不好,但是看的人多,很热闹。“现在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冲击,观看的人群较以前有所下滑,以前放电影全村有80%的人出来观看,现在出来看电影的人也就40%左右。”以前放电影都是村民抢着占位置看,现在都是准备凳子加大宣传吸引村民来观看。
“老潘放电影很准时,每个月3号或者4号来村办公室门前放电影。”姜山镇一村二支部会计迟学功说,每次放电影前老潘都会提前联系,自己便从村广播通知村民。来看电影的一般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轻人都工作忙,孩子们没等看一点就被叫回家了。“每场电影有20到60个人来看,我感觉已经不少了。”村里一共160多户500左右个人,光出国打工的就得有100多个,再除去在企业上班的,上学的,30多岁40岁的跳广场舞的,老弱病在家不能动的,还有太小了不能出门的,剩下的人本来就不多了。爱看电影的这几十个人都非常欢迎农村公益电影,放啥都爱看,有时候还互相宣传“今晚看电影啊”。
“现在看的人少了,也是因为定日期定时间定地点播放,大家都不用出村子了。”做了40多年放映员、负责夏格庄镇放映工作的李成江,聊起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工作便有说不完的话题,以前村里的人没有什么娱乐,也就是看个电影,现在不仅有网络、电视还有广场舞和文艺演出,就分散了村民的注意力,虽然设备先进了,但是观影人群还是没有以前多。“今年看的人最多的一场是8月份在夏格庄双山村,那真是人山人海,好像回到了以前放电影的场景。”当时是盛夏,看的人多围得密不透风格外热,但是作为放映员看电影的人多就开心。
夏格庄镇夏五村的种植户比较多,很喜欢看大棚种植、害虫防治防范等科教片。“我很喜欢看电影,跟在家看电视不一样,气氛好,可以边看边讨论。”夏五村村民李秀风开心地说,自己50多岁了,很期待每个月5日放电影,可以跟朋友坐到一起,交流各自种菜的经验。
电影人的坚守:放映员从明星到普通职员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看一场电影是一件既兴奋又难得的事情。“以前的电影放映员,到村子里自己本身就是明星,买东西办事别人都会另眼相看。”回忆起自己1991年从学校毕业刚参加放映工作时的情景,姜洪杨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记得那时候一天放6场电影,几乎都是常常爆满,好片子看一场2元,普通一点的片子一场1元,票价在当时来说不算便宜。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1994年左右播放《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人多得把影院的门都挤破了。很多单位、工厂也都每个月来影院买一次团体票,根本不存在送票一说。但是现在的电影工作者不再是明星,不再受关注,不过现在有了政府扶持,可以增加收入,所以放映员的工作还是很抢手的。
老一辈的电影放映员用他们的辛勤工作,给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带来了欢乐,输送了文化知识,理应得到尊重与厚待,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要求给予老放映员资金补贴。“我自己有这方面爱好,再一个也是觉得这是一份好工作。”潘卫家说,以前条件那么艰苦都坚持过来了,现在有时候天冷或者刮大风,不管有没有人看,自己都要坚守在现场,还不时暗暗鼓励自己,看电影的都不怕冷,自己作为放电影的也不能怕冷。现在有国家的补贴政策了,干起来就更有干劲了。
不去放映,永远不知道作为电影人的辛苦。作为管理人员,本可以坐在办公室不受风吹雨打的80后胡兵说起自己今年刚接手市区水集的放映工作感慨良多,只有深入基层工作,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从今年7月份接手这份工作,坚持做下来觉得很不错,准备一直做下去。”胡兵说水集的放映工作是公司的门面,他来做心里也放心,同时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多一份不错的收入。
如何让农村公益电影火起来?
在姜洪杨看来,如何把人群再聚到银幕前重在创新,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当地乡村特色有针对性选片播放,例如,根据当地种植的农作物播放相应的种植技术片,根据当地民风问题播放有引导性的精神文明建设片。
因为是国家统一的标准化放映,想要创新很难,但是挡不住莱西电影公司33位放映员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在莱西市第二届“最美莱西人”评选中,莱西电影公司夏格庄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李成江荣获“最美服务明星”荣誉称号。李成江从事农村电影放映40余年,先后18次获省文化厅、市县文化局、电影公司授予的“优秀电影放映员’称号。曾经在全国科普影片汇演中,由于成绩突出,他被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授予“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放电影的时候经常带着自己之前的老幻灯机,现场制作宣传口号或者祝福的话语,投放在电影银幕上,非常受村民喜爱,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人群。
像李成江这样优秀的放映员在莱西市放映队伍中并不是唯一。姜山的乡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潘卫家在1996年自创了一套携带方便的银幕架,莱西电影公司的33位放映员有23位使用的是这套装备,可谓造福了全单位的放映工作者。以前的银幕是挂在有线电视的钢交架上,有时候挂不周正,电影影像效果就很不好,有村民就戏称幕布像个裤衩子。但是自从有了这套便携银幕架,不仅放映员方便了,村民看电影影像质量也有保障了。
还有沽河的乡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柳文涛,每一次放电影前都会手写两份海报,分别贴在两个地方,向村民们介绍影片,提醒村民及时观看。姜洪杨介绍,诸如此类的创新莱西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放映员们自己的宣传手段,为了吸引更多的村民观看,增加观影人群。电影公司能做的就是把日期、时间、地点都固定好,提升莱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场场达到标准化的放映要求。
当前比较尴尬的问题还有,观看农村电影的人群还不如看跳广场舞的人多,如果把当地风俗民俗演出、乡村文艺展演与农村电影相结合,便能吸引更多的村民观看。姜洪杨说在外地参加学习班的时候,也学习到了别的地区的一些好点子。比如安丘的每一位公益电影放映员必须有自己的才艺,电影放映前先来自己的一段说唱、快板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莱西电影公司学习的地方。
设计APP增加选片灵活性自主性
“今年参加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在无锡举办的学习班,讨论了不少农村公益电影面临的现实问题。”姜洪杨说,全国农村电影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是他们农村电影工作者参加的顶级专业培训,在此次培训班上,针对露天条件不好,讨论中提出“退露入室”,也就是准备建设室内放映的设想,但是这个有局限性,需要再商讨将来的方向。
而针对片源选择的问题,让新片与城市院线同步是有困难的,国家节目中心不允许同步播放新片,需要半年或者一年以后才可以放。不过姜洪杨认为这并不算一个大问题,每年上映的影片有很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看过所有的影片,所以晚个一年半载的好影片,同样能吸引人群观看。并且现在国家节目中心也专门为选片设计了单独的APP,可以在APP上自主选择影片,争取做到精准选片,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观影需求。“只是这个App暂时只能公司工作人员和放映员使用,不是普及到每个人的。”
新闻推荐
今天正式供暖,您家里热了吗? 半岛记者探访莱西四家供热企业,因前期工作准备充足均能按时供热
工作人员在听机器运转情况。水处理间工作人员在调试阀门。文/图半岛记者谢浩军李云天柳静11月16日零点正式供暖了,...
莱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