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写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非遗:在创新传承思路中寻找新活力

大众日报 2017-11-24 08:25 大字

□田可新王文彬报道10月25日上午,济南市“中国梦·非遗行”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在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揭牌。书写文化自信,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核心命题。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其中的一项重点内容。不过,如今讲到“非遗”,绕不开的话题还是“传承难”。如何摆脱“后继乏人”的尴尬,仍然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眼下,相关部门和单位已经开始创新传承的“思路”和“方式”,尝试为珍贵而各具魅力的非遗项目注入新的成长活力。

□本报记者田可新

实习生田汝晔李静

微雕大师公开收徒

10月28日上午,一场紧张有序的考试在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的美术教室进行。记者一进门,便赶上了面试环节。仔细一瞧,考生和考官都挺特别——二十多个参加面试者,年龄跨度着实有点大,其中既有穿着制服年近六旬的铁路工人,也有忙完功课匆忙赶来的初三学生,不少人手里都拿着书法、绘画、手工艺品,一上台先展示解说自己的“代表作”,全力展现个人才华;端坐台上的三位考官也并不严肃,他们认真研究着每件作品的亮点,不时点头赞许,用微笑鼓励着每位面试者……仔细一打听,那主考官原来是济南微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天明。而这场面试,正是他面向社会公开遴选传承人的活动。活动对应征者作出的要求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身体健康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微雕艺术具有浓厚兴趣,致力从事微雕创作;同时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以及年龄在45周岁以下”,收徒成功后,所有课程都是王天明老师亲自传授,无需交纳任何费用。

还有人从外地专程来参加考试。李泽志自己本就有“糨模人泥塑”的绝活儿,这次也从青岛赶来求学拜师。这位45岁的莱西市望城街道西水道村村民擅长胶东地区农耕文化特色的民艺绘画,并于2016年11月被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特聘为客座教授,他在2011年赴澳门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时认识了王天明,对微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想跟王老师好好学习,可以前哪有这种组织和条件。王老师作为老前辈,我十分敬重他,也很珍惜这次机会。”

看着李泽志带来的官帽椅、井头、粮囤、虎头帽、长岁等一系列雅致有趣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民俗画,评委们啧啧称赞。“这些民俗画也可以微缩到邮票大小,功夫了得,也很感染人。”王天明称赞。“如果拜师成功,希望你能继承咱们的山东微雕艺术,成为真正的高徒!”市群众艺术馆副书记李梅海表示。

找个徒弟不容易

这次收徒为啥反响热烈?市群众艺术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济南微雕这门技艺“极具魅力”,那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工艺品,在远古时期已有雏形,它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头发丝上刻出精巧细致的文字、图案,被历代称之为“绝技”,而济南微雕,在吸取全国微雕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融合微书、微画、微型工艺三种雕刻形式,形成了独具济南特色的微雕艺术,于2016年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重要的是,此次收徒的王天明,其精湛技艺在业内外早已声名远播。在他的创新下,微雕艺术的取材更为宽广,微雕已经不再局限于象牙、玉石上,而是刻在水晶等更精巧细微的材质上。而在头发上刻字是王天明的独门绝技,2005年,王天明完成了他的第一件发雕作品,在一根极细的白发上刻下“和平统一,天下为公”八个字,甚至还有落款和印章,用100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

谈及公开招徒的目的,王天明坦言,是为了缓解目前微雕艺术面临的传承人缺失等困难,让微雕艺术得到更完整、更系统、更广泛的传承。他坦言,“如今找个徒弟不容易”,曾在20年前就尝试收徒,但不少人都知难而退。“这门功夫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当下有些年轻人太浮躁,根本不愿意学。学习微雕不只要有兴趣和热情,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才能学好。”

此次活动也让王天明增强了找到好徒弟的信心。“应试者大都有一定的书法绘画甚至篆刻的基本功,基础都比较全面,这样学起来入门比较快。大家文化程度也都比较高,有大学生、部门高管还有研究生,他们都能主动报名来学习微雕,这对微雕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微雕的学习不只停留在选材料、磨刀子这种技术层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各位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不过,微雕学习的难度较大,希望他们坚持下来,能有几个学成的,就算很有成效了。”

请进来走出去

需要传承的可并不只济南微雕这一个项目。目前,仅列入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就有282项,其中不少都面临着传承的瓶颈,亟待在新时期大环境下进一步得到弘扬。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济南微雕收徒,也是一次试点,他们将陆续将这项工作在更多项目上铺展开来,公开面向全社会寻找传承人。而市群艺馆还针对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开设了传习班。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非遗大课堂”早已于2008年正式启动。活动先后组织了济南皮影戏、济南面塑、济南剪纸、济南刻瓷、济南结艺、兔子王、武当太乙门等30余项非遗项目的全市近百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该市乡镇、社区等,累计开展活动1万余场次。以现场展演、专题讲座、阵地传承等形式向广大市民普及非遗知识,传播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传承需要多方参与。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市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济南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此前一同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其中明确,今后,济南市将鼓励各学校选择一个或多个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置为本学校特色课程或选修课程,由专职教师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校教师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师学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传承人进校授课,在学校设立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落户学校。

如今,“中国梦·非遗行”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已经落户小学。10月25日上午,该实践基地便在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揭牌。“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将面塑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设置专业课程,进行持续性、常态化的教学活动。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团建设,定期举办校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非遗校园文化氛围,为国家培育一批有一定技能的小传承人。”该校校长刘其彬表示。

新闻推荐

致富奔小康信心更足了

莱西马连庄镇崔格庄村党支部书记·于乐美

莱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