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大馒头 蒸出红火好日子 崂山区王哥庄业户陈秋红带动乡邻致富 义务照顾高龄邻居

青岛晚报 2022-01-20 06:36 大字

怀揣真诚和善良,热心公益、回馈社会,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港西社区的陈秋红从事大馒头制作经营十余年,不仅脚踏实地创业,把企业干得风生水起,而且积极带动身边居民共同富裕,展现了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的风采。

女茶农展示“妈妈手艺”

走在美丽的王哥庄街道港西社区,茶香与馒头香飘满大街小巷。每年冬季,尤其是春节前,都是大馒头的销售旺季。陈秋红早早地给住在周边的老姐妹们打电话,询问她们何时到厂,把热腾腾的花样大馒头蒸起来。

2004年从即墨嫁到崂山后,陈秋红就跟着公公学会了炒茶。从种茶、制茶到售茶,她参与茶叶制作销售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中老年茶农。陈秋红慢慢发现,茶叶的生产销售周期有一定的淡旺季,冬天茶叶无法采摘,不少茶农的收入直线下降,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0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陈秋红决定自己创业,成立了王哥庄鑫盛园馒头制售中心。她潜心研究,创新开发出了用于各种节庆活动的花样馒头,比如生日祝寿馒头、结婚定亲馒头、节日礼品馒头等花样品种,还发明了多种不同口味的馒头。她的品牌馒头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订单也随之增多。每年临近年关,大馒头加工人手不够的现象总会出现。为什么不把那些茶农都找来,让她们帮忙做大馒头呢?

“女茶农做大馒头有不少优势,她们都来自本社区或者周边社区,平时知根知底,干活实在,干起家务更是好手,在家做个馒头不在话下。这期间她们确实没事可做,能给她们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呢?”陈秋红笑着说,从最初只找几个街坊邻居帮忙,到后来更多的周边妇女结伴过来忙活,不仅解决了旺季用工问题,而且这些“妈妈手艺”做出的馒头更是让不少消费者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锅”送给长寿老人

66岁的港西社区居民杜淑玉已经在陈秋红这里工作9年了,杜淑玉家里有两亩多的茶叶地,种茶收入不算高,需要施肥、养护,支出还不少。“我这个岁数了,出去打工非常难找,在小陈这里干,不但离家近,而且收入还不少。最多的一个月加上加班费,收入了8000多块钱,给外孙准备的压岁钱都多了呢。”杜淑玉欣慰地说。

一传十、十传百,陈秋红做出来的馒头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慢慢地,用工需求也越来越多,涵盖了大馒头制作、包装等多个环节。陈秋红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力所能及地带动周边居民致富。在2021年度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上,陈秋红将当天第一锅大馒头送给长寿老人和青岛市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文明市民。她还与其他14位馒头“巧媳妇”一同参加技艺大比拼,并获得最受国内外媒体关注奖,向世界推介了王哥庄大馒头、崂山文化以及淳朴民风。

和九旬邻居成“一家人”

“大妈,我又来给你送馒头了。”临近中午,陈秋红来到91岁邻居杨桂香的家里,给她送馒头,每天来这里看看,成了陈秋红的必修课。杨桂香平时一个人居住,女儿不住在附近,和陈秋红是前后屋的邻居,日子久了,平日里腿脚不灵便的杨桂香就隔三差五托陈秋红出门买点东西。一来二去,热心的陈秋红跟杨桂香越发熟络起来。她没事就往邻居家跑,陪老人聊天,帮老人理发、晾晒被褥、打扫卫生。“小陈经常来看我,我现在都把小陈当成自家人了呢。”杨桂香感激地说道。

除了照顾邻居老人,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常见陈秋红的身影。2020年疫情期间,陈秋红得知青银高速青岛东收费站需要疫情防控志愿者,毅然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陈秋红每天按时来到收费站,为过往的司机登记、测量体温。陈秋红说,疫情防控期间,她还曾在防护服上写上“儿子请认真完成作业”,提醒留在家里的孩子好好学习、写作业。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张译心通讯员招婷婷

新闻推荐

数年前就已开放 受疫情影响中断

记者了解到,向社会打开学校运动场地的大门,青岛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探索。2003年—2004年,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原...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