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寿”祝寿家风传承
[摘要]75岁杨乃琛编写新家谱 30多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位散发着温润气质的白发老人和他手中的一幅8平方尺的《金文百寿图》,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聆听。这位老者便是家住市南区澳门路社区的杨乃琛,从事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志愿宣讲已经30余年。
重阳时节敬献“百寿图”
一幅金文百寿图,一幅甲骨文七言联。洁白的墙面上,100个寿字工工整整,两侧书写着对联“老寿相传有彭祖,文学在昔称子游”。 10月12日上午,记者在澳门路67号再次见到了这幅《金文百寿图》。创作者杨乃琛今年75岁。
谈到这幅“气派”百寿图的创作初衷,杨乃琛告诉记者,1986年,也就是35年前,他在青岛市博物馆担任副馆长,那一年父母双亲65岁,父亲的生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杨乃琛决定给老人写幅百寿图。 “没想到,这事并非那么容易,从决定开始创作百寿图,到搜罗全国各地青铜器上的‘寿’字,再统一进行加工书写,编著出处,完全成品耗时了整整半年时间。 ”杨乃琛说。 “当我在父亲重阳节生日那天,把百寿图带回家送给父母时,别说母亲是一脸喜悦,连一向深沉的父亲嘴角都是掩藏不住的开心。 ”杨乃琛说。
100个寿字来自五湖四海
当年杨乃琛正在犯愁这100个寿字去哪里找时,事有凑巧,那年他刚好有机会去参加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各大博物馆文物鉴定学习班,当他提出想给家中老人写幅百寿图祝寿时,大家纷纷对这种孝心表示了认可和支持。 “他们有的是寄来的照片,有的是寄来的出版刊物,还有的是拓片。 ”杨乃琛回到青岛,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寿”字,后来经过整理和逐步收录发现,这幅 “金文百寿图”上的寿字,来源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博物馆等的青铜器古物上,主要是搜寻查找的自商周至秦汉各时期铭文中的寿字。 “光挑寿字这个工作,就干了近2个月时间。字挑够数了,字形和笔法的不统一又带来了新的麻烦。 ”杨乃琛说。 “为统一所选取的100个金文寿字,我在保留其原有笔画的前提下,以小篆的笔法,统一加工书写,又在每个寿字的下方,用小楷注明其出处,一幅整齐统一、生动严谨的金文百寿图就‘新鲜出炉’了。 ”
“整幅百寿图里的100个寿字,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们存在两大相似之处。 ”杨乃琛观摩着这幅百寿图继续介绍,大部分寿字字形里都有个“万”字,有长流不断、长盛不衰之意,而且很多都有个“老”字头,寓意子子孙孙、脉脉相承的寓意。
编写新家谱传承传统文化
一幅百寿图,一份新家谱,一段激情讲述,一次次深入街道、社区近1000场的志愿宣讲活动,这些成为了杨乃琛几十余年来奔走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孝亲敬老优良传统志愿服务宣讲一线的“有力武器”。
在澳门路社区,很多社区的居民对于一本仿古装订的“新家谱”都不陌生,他的设计者也是杨乃琛。“借助百寿图和新家谱,多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杨乃琛回忆称,2000年春节期间,回即墨老家时,家中老人从存粮的缸底取出《即墨杨氏族谱》和《即墨杨氏家乘》两本厚卷交给了他,杨乃琛意识到这两套本子意义非凡。捧着7册积了灰的“老古董”,他如痴如醉地读起来。
杨乃琛告诉记者,创立 “新家谱”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便和街道、社区联系,一起推广“新家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晶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穿上礼服、系好领带,满头白发的爷爷,紧握身着雪白婚纱奶奶的手,“咔嚓”,随着相机的快门按动,银发婚纱照被定格。重...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