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黄卷 藏身山野荒草庵
踏云依次攀九峰,风光迤逦尽不同。
东峰(道士帽)、浮山峰(老寨)、卧龙峰(前老寨)、雏凤峰(后老寨)、仙砚峰(浮山顶)、神笔峰(簸箕阳)、二贤峰(马虎石)、大学峰(虎踞峰)、西峰(平顶峰),横亘东西,巍峨挺立。令人称奇的是,山顶奇石众多,“情人石”“仙桃石”“田螺石”,如从天而降一般,矗立山巅,看似即将滚落,却又岿然不动。
每越一峰,都不由得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浮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贤,不露声色地诠释着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从东到西,大约需要6个小时的时间,在西峰下山,找到了著名的荒草庵。
穿过一片湖水,有游客正在放生鱼苗,适逢国庆假期,游客络绎不绝。只是,提到荒草庵,还是有很多市民表示不太清楚。
荒草庵位于浮山的西南麓,建于明代,因藏身于山野荒草之中而得名。尽管位置隐蔽,但因为当年名气很大,所以香火旺盛。
据当年庵内住持道士刘阳明称,荒草庵初建时,是由山东头、大麦岛、王家麦岛、徐家麦岛、大尧、小尧、浮山后等8个村庄捐资修建的,初始规模很小,后由道士高知礼在浙江不断募化,增加殿宇,规模不断扩大,至清朝末年,已成规模。《胶澳发展备忘录》中曾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庵内还有“道士3人,仆役4人。庙产包括土地43亩,荒山四五百亩,由寺观自行管理,每年收入不菲”。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荒草庵还作为景点被推荐,据《山东德邑村镇志》称,“在浮山的一个树木丛生的山谷深处有一座庙——荒草庵,即黄草庵。在这座庙的大树以南,1899年测量部门建了一座小房子。这个农村房屋和庙旁的繁茂树林的美丽景色使它成为青岛郊游的场所。这个乡村小屋的四周是殖民地最美的景点之一。”荒草庵的另一个辉煌时期是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刘阳明募捐修缮,初具规模。一些年长的老人回忆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他们还会到荒草庵赶庙会,看表演,非常热闹。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遭毁,才逐渐被人遗忘。
停留在荒草庵的石碑前,古朴的碑文向游客展示着这座建筑的厚重历史。只是,石阶上黑门紧闭,门楼有坍塌的痕迹,从门洞望去,院内落叶遍地,甚是荒凉。房屋红瓦也已塌陷。粗大的银杏树则郁郁葱葱,成为历史最有力的见证者。
荒草庵又名黄草庵,是因为黄作孚曾在此隐居。
黄作孚,即墨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初任兵部观政,后任高平知县。黄作孚为官清廉,不依附权贵,得罪了奸相严嵩。严嵩的党羽借到山西巡视之机,策动黄作孚属下对其捏造罪名、进行诬告。由此,黄作孚终被罢免。卸任回乡时,他行李简陋,甚至连回乡的路费都是同仁资助的。临行时,高平县的老百姓沿途为他送行,依依不舍。
归乡后,黄作孚隐居在浮山,一首《浮山朝海庵》印证了他的行踪:“浮山雄海畔,乘兴一登临。拂草寻幽径,攀萝陟峻岑。水天连共远,岛屿接还深。纵览乾坤阔,擎杯发啸吟。”朝海庵,即朝阳庵,是黄作孚听海读书的地方。而幽深宁静的荒草庵则被认为是黄作孚居住的地方。书法家王垿到荒草庵游历时,曾提到:“黄公遗迹留银杏,异世芳名犹在不?”
如今庵尚在,古树存,知其大名者确已不多。
新闻推荐
周知
即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墨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