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师 蓝天放飞梦想
通过技能成就梦想,并且带动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能,栾虔勇和王全胜这两个80后年轻人,也很有发言权。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先后来到青岛市技师学院担任高级讲师,一个是无人机装调检修专业,一个是无人机程序编程专业。这两个看似不在一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却成了最佳搭档。两人同样酷爱无人机人工智能技术,为了“逐梦蓝天”苦练大半年,一举在2020年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夺得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职工组一等奖,在全国新型职业中彰显出了“青岛力量”。作为青岛高级技师,栾虔勇和王全胜立志要培训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装调检修工涌现出来,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中最热门的专业。讲起一路走来的经历,栾虔勇和王全胜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起夺得全国冠军背后的酸甜苦辣。
逐梦蓝天
今年39岁的栾虔勇是即墨人,2006年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毕业后,入职来到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成为一名数控专业讲师。栾虔勇捣鼓数控技术时间长了,迷上了无人机技术。在学院里,他和一心钻研编程技术的王全胜相遇,并很快因共同爱好成为好朋友。
两人都酷爱钻研技术,在完成教学后,只要有一点空闲,就凑到一起研究无人机技术,栾虔勇主攻装调检修,而王全胜则负责编程。
2020年,人社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16个新职业,无人机装调检修工正式成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目录。这对于栾虔勇和王全胜来说,又是一个兴奋点,他们立志要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不仅自己要在无人机装调检修方面蹚出一条路子来,而且要在青岛培训出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为了深入掌握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无人机技术,栾虔勇和王全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按理说,做好本职工作的两个人已经取得了许多荣誉,工资待遇也足够让全家过上好日子,但为了更高的理想追求,他们最终选择了“逐梦蓝天”。
苦练“飞行”
在我国无人机行业,“三分飞行七分修”。由于机器贵重,无人机维护保养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反复实操中,栾虔勇掌握了无人机专业调修技术,而王全胜的编程工作也炉火纯青。
随着实战的开展,问题接踵而来:无人机在空中如何回避障碍物?如何开展空中预警?如何在大风天保证飞行精度?这都需要栾虔勇和王全胜从道路交通管理的工作需求出发,对无人机进行配件选型、故障分析和功能优化。在不断摸索修正中,两人找到了解决方案:制定飞行地图,增加识别智能技术,标注地理信息点位,同时加装声光装置,使无人机逐步胜任高空巡查、空地打击、喊话预警等多个场景的工作。即便碰到恶劣天气,也可以短时间巡航并保证飞行精度。
对于栾虔勇来说,无人机装调检修工,不仅是使用设备、工装、工具和调试软件对无人机进行配件选型、装配、调试、检修与维护的人员,而且通过不断努力,可以让无人机的操作行为更加专业化、规范化,让我国这个新型职业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专业技能支撑。为了更加熟练无人机的操作飞行技能,栾虔勇和王胜全常常一个月不回家。两个人闷在房间里,搬来一箱方便面,一呆就是一周,常常为了一个问题或一个程序忙得通宵达旦。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两人最终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其中无人直升机用悬挂组件等10多项技术申请获得国家专利。王胜全的无人机程序在农业应用中也有了重大突破。
奖牌背后
在工作压力大、身心俱疲的时候,栾虔勇经常会翻看手机里的旧相片。一段时期的相片,往往记录着一段经历。栾虔勇手机里保存数量最多的一组图片,就是去年底那场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的图片。在这场比赛中,栾虔勇和王全胜的完美配合,凭借着高超的技术,一举夺得了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职工组一等奖。只有他俩才能体会到,这个第一的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汗水。但他们说,不管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参赛前的半年多时间里,栾虔勇和王全胜几乎没有和家人团聚过。因为他知道,一名优秀的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首先要熟悉机器的每一个部位,并且能够熟悉操作、拆装和维修。为了掌握娴熟的技术,栾虔勇把自己封闭在学校,开始不停地拆装无人机。一架无人机至少有200多个零部件,大一点型号的无人机有300多个零件,每拆装一次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耐心,更多的是磨练人的意志。一开始,栾虔勇拆装一台无人机需要几十分钟,经过反复练习最终达到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完成一次拆装。不仅如此,栾虔勇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经过反复练习,现在已经达到了在10分钟之内完成一架无人机的盲拆。
在栾虔勇苦练的同时,王全胜也没闲着,他的工作主要是伏案编程。为了编制一个完美的程序,王全胜在屋里一整天不动窝是常有的事情。由于人工智能无人机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农业、工业等领域,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对无人机领域尤其重要。比如:一架植保无人机,有了编程,就能自动完成空中各种自然环境的识别能力,为专家提供精确的图片和数据分析,对一些农作物病害进行及时防治处理。
成就梦想
“已检查完毕,可以起飞!”核查接线是否松动、扫视机身、转动桨叶……无人机装调检修工栾虔勇发出安全指令后,一架植保人工智能无人机迅速升空,按照王全胜编程的航线,对一片农作物完成空中航拍后快速成功为专家提供了这片农作物病害图片和数据分析结果,最后平稳降落。
尽管有了娴熟的无人机维修本领,但最令栾虔勇难忘的当属确定人工智能无人机维护保养周期。由于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撑,为了精准定义各部件的养护周期、可靠性,栾虔勇带领团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很多次试飞测验。在外场测试时,大家经常是顶着烈日扛着各种设备,几个月下来,甭管物理防晒还是化学防晒,通通都不管用了,每个人都晒脱了好几层皮。最终,栾虔勇和王全胜等人克服困难,针对多个机型与各类部件进行定位跟踪,建立起准确完善的人工智能无人机养护周期。
栾虔勇和王全胜,是一对无人机技术迷。去年,他们在参加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半年前,就开始一场魔鬼训练。那几个月里,一天拆装上百次无人机,试飞500多次,是他们俩的训练标配。王全胜编程航线后,栾虔勇开始检查无人机后试飞,冬天在野外试飞,一试就是好几个小时,衣服里全是汗水,衣外却全冻成了冰。就这样的试飞,一次不成功,再重新修正偏差,然后再试飞。一次、两次,百次、几百次……最终在试飞数百次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必须练就一身的“飞行”技术。为了逐梦蓝天,在全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栾虔勇和王全胜两个拼命三郎,在学校一住就是半年多不回家,为了练习无人机空中精准模拟喷洒农药技术,每天练习“投弹”动作上千次,最终练就了一手绝活:驾驶人工智能无人机在几十米高空,能精确将啤酒瓶投放进误差几厘米的目标内。在全国比赛中夺得一等奖的栾虔勇和王全胜,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这个新型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开始关注这个行业。新学期刚刚开学,有不少人正式成为栾虔勇和王全胜的学生。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1949年春,山东全境大部解放,只剩青岛、即墨及海上长山列岛仍为国民党军所盘踞。蒋介石为保存实力,密令国民党青岛第十一绥靖...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