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炼成记
马春雨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你怎么对待大自然,它怎么回报你。”如今,马春雨所在合作社种植的无公害蔬菜畅销全国各地,并带动当地1000余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
从下岗到再就业
为食品安全而战
在2006年之前,马春雨从未与泥土打过交道,供职于当地供销社的他,是别人眼中捧着铁饭碗的体面人。2006年,马春雨下岗了,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家开了个小饭馆。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春雨到朋友家做客,看到对方家中种植的黄瓜,于是就想去摘来品尝。不料,朋友阻止了他,“那是种了卖的,自己吃的话,我还单独种了一点儿。”随后,马春雨从朋友口中得知,为了产量高、品相好,那些种了对外卖的黄瓜使用的化肥农药都超标了。
这件事给马春雨带来很大的震撼,“种黄瓜的都不吃自己种的,这太可怕了”。也是从这件事之后,马春雨仿佛一下子觉醒了,“自己知道应该干什么了,那就是为食品安全而战。”他说,我管不了别人怎么做,但我可以管好自己,然后再去影响别人。
说做就做。不懂技术,马春雨就上网查资料,一点点学。他还到处请教技术人员,发现农民使用化肥农药有“多用多产”的错误思维,虽然暂时起到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就暴露出了土壤板结、作物品质不佳等问题。“要想种出安全无公害的果蔬,首先要改良土壤。”马春雨说。
马春雨先后到黑龙江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和农业技术部门求教,在专家指导下,针对不同地块,逐步探索形成了成熟的土壤修复方法。“腐植酸能改良土壤环境条件,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马春雨专门从大兴安岭买来纯天然的寒地腐植酸,用于土壤改良,这种腐植酸就是落叶等腐败形成的,富含有机物,对于作物生长非常有益,土壤中的有机质从0.5%提高到4%以上。同时,他还向地里添加有益菌,激活土壤活性成分,促进作物根系发达。
从家门口到地头
11年跑37万公里
那段时间,马春雨几乎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做实验,几乎达到了睁开眼就往地里跑的程度。他于2010年购买的那辆黑色小轿车成了工作搭档,每天要开着这辆车往返家和地头很多回。如今,这辆没出过远门、开了11年的车,行驶里程竟达到了37万公里。
“一开始我们试种了小麦,发现没有经过改良的土壤种出来的小麦,根系只有七八根;而经过改良的土壤种出来的小麦,根系达到了40多根。”这让马春雨相信,土壤经过改良后,农产品、果蔬得以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有益养分,从而使产品在外观和内在品质上都有极大的提升。
在一个个项目实验成功后,更加坚定了马春雨进行土壤改良的决心。
2012年12月,马春雨成立了粮蔬专业合作社,为了保证果蔬安全,镇有关部门支持配建了一个质检室,随时可出化验结果。合作社把土壤修复与改良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建起容纳100余人的多功能厅,把积累的土壤修复经验传授给社员和全社会,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免费上门技术指导,年均接待参观考察近万人,为社员提供改良资金60余万元,成功改良土壤3000多亩,种植的农产品经过多次抽检均达到无公害标准,且产量提高10%。
这些年做农业,马春雨投入了大量资金,家人刚开始很不理解。后来看他种出的农作物就是好,也受到了市场欢迎,就不再反对,只是觉得他太操劳。的确,今年58岁的马春雨头发已经白了大半,半月板磨损严重,站久了就钻心疼。女儿在重庆一所大学教书,也给老两口在当地买了房子,但马春雨还要坚持干几年,他认定自己干的事值得付出。
农业小白变技术能手
技术推广到四川新疆
从一点不懂技术的小白、门外汉,到如今成为农业技术能手,马春雨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新农人。他用技术改变着四里八乡祖祖辈辈的种植模式,也让更多的人跟着他一起富起来。
如今,合作社的加盟社员已经达到800多户,不仅是平度南村当地的农民,还覆盖到崂山、即墨等很多农场。
这么多人愿意簇拥在马春雨这棵大树下,不仅仅是他的技术过硬,还有他的人品,因为他愿意让利给社员。蔬菜收购商看他们合作社的农产品品质过硬,往往都愿意给出比其他同类产品价格高两毛钱的收购价,而这两毛钱的溢价马春雨也都给了农户,让他们挣更多的钱。“越多的人尝到了甜头,才会愿意用这种新技术种植,才能反过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
不过,对于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合作社也是毫不留情面。在合作社的质检实验室,对每批产品都要抽样检查。有一次,一位农户拉来的芹菜大量的样本不合格,合作社最后决定,不仅不要这些货,这个农户也不能再与其合作了。
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助他一臂之力。他的质检实验室是农业部门出资帮忙建起来的;莱阳农学院退休专家,70多岁高龄还经常到农场指导技术,不时会电话咨询果树生长情况;还有人一分钱不拿,在有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来帮忙做检验……
如今,马春雨的技术得到了全国多地关注,他先后到四川、新疆等地提供技术支持。“他们那些地方的条件比我们还好,种出的东西更好。”他说,在四川北川,土黝黑黝黑的,说明营养丰富;新疆的光照充足,种出的瓜果格外好。马春雨不仅向这些地方提供自己的技术,还把锦绣红梨带到了当地去试种,如果成功了,相信又会有品质更好的农产品问世。
多年前,他刚开始干农业,将保卫食品安全当成自己的信条,身先士卒做食品安全的践行者;现在他希望自己在做到食品安全保卫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当好营养食材的引导者。
在他的农场,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实践,也有祖祖辈辈农人经验的坚守。例如土地种植都要轮作,老种一种作物营养就会耗尽。“种地年头越多,感觉自然的力量越强大。只有尊重自然,自然才能给予回馈。”
新闻推荐
钱谷山下,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训练场上,展现“沙场秋点兵”的英姿飒飒……9月6日,青岛六十五中全体初一...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