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光洞与憨山诗

青岛晚报 2021-06-02 06:18 大字

周怡王振安

慈光洞在崂山巨峰景区之南麓,已接近峰顶。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过铁瓦殿遗址,其左侧之幽深处有一石洞,即慈光洞。洞进深不足两米,一人仅可容身,二人难以错位,洞壁刻有楷书“慈光洞”。此洞之所以有名,与憨山和尚有关。“慈光洞”三字传为憨山所书,无从考证。但此下刻有一首七言绝句,落款为“憨山德清题”,尽管署名已被有意破坏,但字迹刻痕依稀可辨。由此可证,憨山与此洞有关。

1何谓“慈光洞”?

“慈光”是佛家术语,指的是佛祖之大慈光辉普照,《赞阿弥陀佛偈》中解释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喜欢光。”佛教在中国普及之后,为了宣扬其教义,创作《慈光歌》,在寺院中广为传唱。各地佛家道场之命名,多有慈光寺,慈光阁,慈光塔等。而崂山之慈光洞却是别有意味。因为“洞”本属于道教之称谓,多指道士修行处。因为道家认为,洞为神仙居住之所,入洞修行,是成仙的佳境。所以,道观多在山中。崂山自元代以来,全真教大兴,凭借山洞的优势,成为道士的理想境界,比如:寂光洞,老君洞,白龙洞,栖云洞,明霞洞,玄真洞,三丰洞,仙古洞,都是崂山名洞。道观之所,别有洞天。

而佛教的道场中也有洞,但称之为“窟”。窟与洞貌似一类,但有差别,佛窟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石窟是供奉佛祖之地,主要依靠人工开凿,并竭尽装潢之能事,以壁画与雕塑为主体。而道教之洞,几乎完全属于自然状态。

憨山来崂山之前,按《华严经》之说法,东海崂山,有一处石窟,叫那罗延窟。于是,从五台山直奔崂山而来。至今,此窟尚存,属自然风貌,巨石森然,绝非佛家之窟。憨山和尚或许十分失望,抑或尚未来得及装饰,便身陷囹圄并遭贬谪。

至于慈光洞,应该是憨山之前的道家场所,并非憨山开凿。但将佛家之“慈光”与道家之“洞”连为一体,确是融合佛道两家,意在让佛教在全真教盛行的崂山上立足。

研究憨山的地方学者王和刚先生认为,所谓“慈光”,应与皇太后为憨山之海印寺颁经有关,万历十四年(1586),皇上敕颁十五藏散施天线名山,本无崂山,但太后特为憨山创建海印寺送经。慈光,暗含太后之恩德也。也是一说。

2憨山的题壁诗

慈光洞憨山诗刻在清末黄肇颚《崂山续志》中已有记载:“洞内上覆处横镌慈光洞三字,下七绝一首,憨山作也。”并录有憨山诗全文。

民国学者蓝水先生在1935年编著的《崂山志》对慈光洞也有记录:“由碑(自然碑)西下至慈光洞,作卵壳形,北有憨山大书‘慈光洞’三字,西壁刻有憨山七绝诗一首,并有慈宁宫侍者张本题名。他字完好,惟二人姓名俱镌去,盖憨山被谪后,道士以系罪人惧被累而毁之。”蓝水先生的判断比较恰当。

慈光洞的题壁诗一经拓印,基本清晰,只是落款遭后人剔除,其中“憨山”二字依稀可辨,“德清”二字模糊不清(推断而定)。诗曰:

鸟道悬崖入翠微,一龛高敞白云隈。

坐乾沧海空尘世,回首人间万事非。

万历戊子春日憨山德清题

诗歌的开首用“鸟道”,形容慈光洞所在位置之险峻,隔绝人世。阅古代诗文,所谓“鸟道”,经常与道家居住的环境相关联,道教方士修炼场所要求险绝,讲究“飞升”的境界与便捷,所以与鸟道相邻,又似飞鸟那样霞举仙行。这跟佛家的“窟”有所差异,佛窟虽建于山崖,讲究宏伟华丽,绝无飞升之想。憨山还运用了“龛”这个字,而不是“洞”。一般来说,龛是供神之处,特别到了明清,佛龛在民间极为普遍。在憨山的眼中,慈光洞仅是一龛,以供奉佛像。

然而,就该诗的主题来看,表达的并非“慈光”佛理,却有道教观念,所谓洞中一日,世上百年。回首人间,已经是天翻地覆。憨山在此抒发道家之感慨,也是迎合玉清宫道士的情怀吧。慈光洞之下不远处即是玉清宫旧址,至今房基还在。根据记载,慈光洞原属玉清宫的道场,至于如何变为佛龛,或佛道共处,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憨山居崂山,与当地士人交游,与道教和睦相处,曾应白云庵(玉清宫)道人的邀请,为铁瓦殿撰写碑文,即《重修巨峰顶白云庵玉皇殿碑记》。在憨山心目中,哪里还有什么佛道的严格区别?

憨山题诗之右侧刻有“大明万历乙未年二月廿七日”,这个日子正是憨山罹难日,是巧合,还是凿刻者别有用意?因为没有落款和其它文献资料的佐证,不能断定。

题诗的左侧刻有“钦差慈宁宫近侍太监□□书”,根据题刻的位置,极可能是“慈光洞”三字的书写者。因为有官职与头衔在,又根据蓝水先生记载,应是张本。正是这位张本,奉太后旨意,来崂山为海印寺颁经,鉴于他的皇家身份,为慈光洞题写名字,也是情理之中。因为海印寺颁经是太后私密而做,也就为后来的憨山获罪,海印寺遭毁埋下伏笔。张本与憨山的名字同时被剔剜,同罪而已。关于题刻的破坏时间与缘由,值得推敲。笔者以为,洞内题刻所遭破坏之处,都是人名,缘由是担忧憨山案之牵连。“破坏者”将憨山题诗及时间纪念性文字保存完整,唯独将名字剔除,用意显然。而破坏的时间也应该在憨山案发之后不久。

慈光洞外的崖壁上留有工匠的纪念性石刻:“嘉靖六年重修,僧宗德立,石匠谭皋、李振,木匠曹山”,这个时间早于憨山进入崂山。重修的工程,有石匠二人,木匠一人,可推想工程的规模和营造的材质与建筑形态。从慈光洞外的石壁上看,有建筑留下的凹槽,说明洞前有门厅式木质建筑。至今,洞前留下两尊方形石墩,应是门厅的门墩。该建筑之规模,所用工匠,三人足以完成。

3憨山诗与陈沂诗

慈光洞外的石壁上,还刻有陈沂的一首诗。陈沂(1469-1538),号石亭,宁波人,正德十二年进士,行医于金陵,以散曲与书画著称于世。嘉靖十二年(1533),9月22日至27日,陈沂与即墨蓝田、蓝因同游崂山,山游凡五日,所得诗二十余首,并写作《崂山记》(又称《鳌山记》),记录自己游览崂山五日的经历。所写诗文,在崂山各处存有题刻,但这些题刻,究竟是陈氏游览之时所刻,还是之后的作为,尚不能做出结论。

陈沂早生憨山半个世纪,与憨山并无实际联系。但这样一首寓意深奥的偈语诗,读后让人无比震惊,似与憨山在崂山的遭际暗合,不能不产生联想和种种的猜疑。石刻全文如下:

初从绝处生梯,便是无中做有。

若何山倒崖崩,试问如何下手。

石亭偈示

该偈语诗明写慈光洞周边山势之陡峭险峻,暗含人生命运的起伏跌宕与祸患无常。陈沂《崂山记》中有偈语刻石的记录:“但苦行无智慧心,余留二偈于石壁间,乃悟供具麦饭、野簌,谓:‘不图得遇善知识。’是夜,余宿庵中,僧立牗下竟夜。明日,题其夹石处,曰‘面壁洞’,记同玉甫来游事及侍从之名。”如今,面壁洞之篆书依然可见,文中所记“玉甫”,即监察御史蓝田。

陈沂偈语——憨山题诗——憨山罹难日刻石,构成了慈光洞遗迹一个巨大奥秘。

新闻推荐

用爱托起妇幼健康 即墨区妇幼保健院守护妇幼健康,打造一流妇儿医院

在名都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日活动。走进社区,展开咨询服务活动。区妇幼保健院为学生进行核酸检测。儿科护理打针。儿保科...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