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探索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路径 把人才变“创客”,让院企互“牵手”

大众日报 2021-01-15 09:38 大字

□ 本报记者 肖芳

科技成果外流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区域发展最不愿看到的一幕。作为海洋科研机构集聚、高端人才云集的功能区,青岛蓝谷更是想方设法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去年,蓝谷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其中,进入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示名单23家,超过以往累计量,实现总量翻番。

个中秘诀何在?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部部长刘玉龙一语道破:青岛蓝谷立足科研集聚优势,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把区域内高端人才变成“创客”,让科研院所与企业“牵手”,整合资源创新创业。

孙秀军,便是人才变“创客”的典型代表。他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波浪滑翔机科研人员,如今带领团队创办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利用波浪能作为主驱动力、采用太阳能发电,具有卫星通信、全球定位和自主导航的能力,能够实现大范围、远距离的海表水文及海面气象等环境参数的走航测量和实时回传。“近一年里,我们的‘黑珍珠’已经生产了近160套,为公司带来了上千万元的营业额。”孙秀军说,企业还获得“科技助力2020”国家重点专项资助经费600万元,用于开展波浪滑翔器等高端海洋装备的产品研发、应用和推广。

在蓝谷,像孙秀军这样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人才还有很多。作为青岛市主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产物,历经八年沉淀,青岛蓝谷已集聚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26个,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24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5个,以及各类人才6200余人。青岛蓝谷以市场化思维和手段,支持高校院所突破身份限制,以科技成果入股等形式,合法合规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通过“研究院+产业平台公司+成果转化公司”模式激发院所创新创业活力。

科研人才创业正在蓝谷迅速起势,但更多时候,科研院所怀揣技术成果,却缺乏产业化资金和经验,企业想寻求科研合作,却“找不到路、敲不开门”。

为破解这一难题,青岛蓝谷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拓宽院企对接通道,构建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一方面,联动即墨区科技、人才等部门,以及半岛科创联盟、柠檬豆、卡奥斯等产业平台,充分挖掘本地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依托落地蓝谷的“万链·青科信指数联合实验室”,及时了解创新端“有什么、能干什么”,市场端“缺什么、需要什么”,以大数据推动产学研精准对接。

发展海洋产业,不仅要盯紧诞生在本地的科技成果,防止“墙内开花墙外香”,也要抓住符合蓝谷产业定位、适合蓝谷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直接引进来、种下去,争取“墙外开花墙内香”。去年以来,青岛蓝谷强力推进市场化、专业化双招双引,仅院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在蓝谷落地转化的项目就有10余个。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前沿技术、价值评估、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多个专业领域,青岛蓝谷着重引进了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完善区域创新生态。

近日,青岛蓝谷还抢抓市科技局技术合同登记工作下沉区市机遇,入选市首批3家技术合同登记机构之一。这意味着,青岛蓝谷具备了办理技术合同审核认定登记的专业资格,辖区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再也不必跑远路,就近就能“一次办好”。

新闻推荐

蒸蒸日上,花饽饽蒸出浓浓年味儿 春节将至预订顾客越来越多,她希望把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韩彦正在制作福袋。金麦穗花饽饽推出牛年福牛花饽饽,寓意牛年大吉,“牛”转乾坤。健康长寿”花饽饽。进了腊月门,年味渐...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