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长大的中山路
[摘要]【往事如风】
小时候的中山路五光十色,车水马龙,店铺林立,人头攒动,仿佛是七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儿时快乐的记忆大多跟吃有关。热腾腾的一屉春和楼蒸饺,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五六个晶莹剔透的蒸饺正冒着热气。迫不及待地咬开,顿时满嘴流油,唇齿留香。待到一扫而光心满意足,这才赶紧擦擦滴落在衣服前襟上的油花。
青岛大包就四个字“白白胖胖”。面皮洁白松软,馅料是一个足有二两重的大肉丸,白菜肉是最好吃的一种。包子到手,一个垫底,两个已饱,三个撑得满地走。
天府酒家的麻球,又是非常精致的一道甜点了。一个个沾满芝麻的金黄色糯米球,包裹着甜甜蜜蜜的红豆沙。黑芝麻馅的汤圆软糯香滑,飘在汤锅里快乐地冒泡。小小的我,抻着脖子焦急地等待什么时候上桌。
至于站在中山商城旁边排队吃烤肉,那是长大以后了。烤里脊,烤鱿鱼,烤鸡心,万物皆烤。路边排着几个大桶,山也似的插满了吃货留下的木把钎子。人的口味真是奇怪,有的专吃鱿鱼牙,有的偏爱鱿鱼爪,一整张大鱿鱼更是让好胃口的大快朵颐。后来吃烧烤都是在饭店安静地坐着吃,但总感觉不如排了长队站着吃氛围好。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更是难以磨灭的记忆。窄窄的路两侧成百上千摊位挨挨挤挤,琳琅满目,最小的也就一米长。卖扣子的,卖衣服的,卖眼镜的,卖腰带的,卖鞋袜箱包的,卖糖果点心的,卖水果蔬菜的,卖酱货熟食的,做衣服的,修鞋的,修伞的看似杂乱,实则各有各的地盘。只要钻进去,一定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规模稍小的四方路市场,卖吃的东西更多些。再往前,走到中山路北头,堂邑路邮电局旁边市场三路也有个大市场,是人们过年前买水果零食的必选之地。记不清是一九八几年的腊月末,新鲜黄瓜18块钱一斤,围观者只是啧啧稀奇,却不舍得买。
学生时代,我的第一块手表在亨得利买的。买钢笔、毛笔、宣纸肯定是去环球。到工艺美术服务部,是滑溜眼珠子的。做衣服买布料,一定是谦祥益。至于国货、百盛这些大型现代商业综合体,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那个在今天成为婚纱摄影打卡圣地的天主教堂,气势恢宏古朴典雅,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其内装饰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样式,庄严美观,震撼心灵。在我的中学时代,圣诞平安夜,有胆大的同学就跟着信众混进教堂领圣餐。
中山路,伴随着我走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而今,它的辉煌不再时时刺痛我的心。前些时候路过那里,虽说青岛已经进入旅游旺季,可偏偏正值特殊时期,零零散散的几个人,通畅无比的马路,让我怅然若失。
百年老街,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昔日荣光,记载了几代人苦辣酸甜的旧时光。那些让人感慨的岁月,那些温暖如初的画面,仍深深印在老青岛人的脑海里,并将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新闻推荐
即墨区消防救援大队现场对一名被洪水冲倒的市民实施救援(视频截图)商报济南消息自打立秋以来,山东省多地独得雨水“恩宠”...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