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校长讲青岛教育“高分卷”

青岛早报 2019-09-27 06:11 大字

小学从124所增加到713所,高校从仅有的国立山东大学到如今拥有25所院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岛的教育与城市发展共成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78岁的原青岛二中校长邹积经,作为青岛教育的经历者、践行者和见证者,目睹了青岛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

儿时求学 小升初也要考试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教育的“家底”,满打满算只有大学1所、中学15所、小学124所,教育事业百废待兴。

邹积经回忆称,1948年,刚满7周岁的他到了入学年龄,进入到当时的教会学校明德小学(现在的德县路小学)就读,第二年就迎来了青岛解放,他成为了其中的见证者。 6年之后,邹积经将要升入初中。 “那时候的小学升初中,不像现在直接划拨、电脑派位,而是需要参加选拔考试,可以选择的中学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只有一中、二中、三中、七中、九中等10余所学校,我报的就是青岛二中。 ”邹积经说,彼时的青岛二中是三三制,即初中和高中各三年。升入二中初中部,学校还在现在的人民会堂原址上课,到了初三才搬到太平路2号的校区。学校面积小,体育设施用地更是紧张,不过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热情依旧很高。 1956年捷克斯洛伐克导演来中国拍摄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教育部就推荐了青岛二中的舰船模小组。

走上岗位 狠抓教师成长培训

高三那年,当时的校长李兴之找到邹积经,问他报考清华还是北大。校长亲自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在当时的二中并不奇怪。成绩排名年级第一的邹积经最终并没有报考清华或北大,而是进入到山东师范大学学习物理专业。

1964年,大学毕业的邹积经被分配到了刚刚成立的青岛四十三中。不过第一年,他走进的不是课堂,而是下乡劳动,这跟当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跟我一起到学校的有六七个年轻教师,下乡劳动结束,回到学校我就教初二的数学,但因为学校校舍还没建好,学生被分到了3个教学点上课。 ”邹积经告诉记者。

1984年,市教育局新成立了师范教育处,邹积经调任处长,负责管理各个县区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其中就包括现在的平度师范学校。他在任的10年里,青岛的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中东迁 开启教育新格局

在很多老青岛人的印象中,“青岛二中”四个字代表着两个地理坐标,一个是位于市南区太平路2号的“老二中”,一个则是位于崂山区松岭路70号的青岛第二中学,而完成二中东迁这件青岛教育大事的正是邹积经。 1994年,邹积经担任二中校长,提出了“敬教、乐学、育人、报国”的校训。面对局促的校园,他希望扩建学校操场,“至少能给学生建一个标准化操场。 ”此时正值全国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青岛东迁战略如火如荼进行着,东部新区的发展,人口与财富的急剧增加,对优质教育资源同样渴求,青岛二中东迁事宜便提上日程。 1997年,位于崂山区松岭路70号的青岛二中新校区开始动工,被列入青岛市政府当年要办的十件大事之一。 1999年占地264亩的新校区正式竣工,同年青岛二中高中部全部迁往新校区,改为寄宿制。

学校新校区的设计与建设也充满了前瞻性,为将来的发展预留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数量翻番,有了各种社团教室和实验室,有全新的图书馆,建设了旱冰场,还有礼堂等等,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青岛二中的东迁,可以说开启了青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青岛教育格局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比如2017年的5所高中整体外迁。六中、九中、实验高中、十九中、三十九中从狭窄拥堵的老城区,分别搬迁到山高海阔的城阳、即墨和西海岸,给这5所高中带来的不仅是校园面积十多倍、甚至几十倍的扩容,更有岛城普高特色化办学的全新探索。

新闻推荐

特色“迎宾礼”欢迎全球佳丽

本报9月24日讯9月24日至10月6日,2019世界旅游小姐全球总决赛在青举行。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巴西、德国、意大利、澳...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