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缘分是她们都叫于娟 捡碎玻璃的第二位“青岛最美路人”找到了,巧合的是她也叫于娟

半岛都市报 2019-09-27 02:18 大字

缘分使然,本报编辑于娟(右)点赞两位重名姐妹的做法。文/半岛记者孙雅琴

图/半岛记者吴璟

上班高峰路上,他们弯下腰捡起人行道上的碎玻璃,随后快速离开……近日,岛城三位热心路人的善举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同时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官微等转发,他们被誉为“青岛最美路人”。9月23日,本报把第一位“最美路人”于娟的故事进行了报道。9月26日下午,“最美路人”中的第二名女士也找到了!巧的是,她也叫于娟!还有更巧的是,本报参与设计的融媒设计师也叫于娟,三个于娟彼此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天她们还在第一时间见了面。

“最美路人”都叫于娟

“喂,是半岛记者吗?我看你们报纸上在寻找‘青岛最美路人’,这里面有一位是我的同事!”9月26日下午,一个陌生电话打给本报记者,这位爆料人是青岛山东路小学的教务副主任刁杰。他告诉记者,本报寻找的三位“青岛最美路人”中的另一位女士是他同事,名字也叫于娟。

“捡玻璃是上周发生的事了,感觉也不是多大的事,转头就忘了,我是昨天才知道这件事竟然上了报纸。”随后,记者赶到山东路小学,见到了这位于娟老师。于娟说,25日早晨,有同事问报纸上刊登的“于娟”是不是自己,她匆匆看了一眼上面的报道和照片,不像自己,但是事情却有些熟悉,“当时心里还在想,不会真的这么巧吧,这也会重名!”到了中午,她看到了同事发来的视频,点开一看那个扎着丸子头,穿着红裙子,背着白色帆布包的人可不就是自己嘛!更巧的是两人竟然都叫于娟,“这真是太神奇了!”在采访过程中,于娟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

怕伤到孩子顺手捡起来

记者采访了解到,于娟是青岛山东路小学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今年25岁,老家即墨,2016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参加工作刚满3年,主要是教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目前在学校附近租房住。每天早晨她都是7点左右出门,步行20分钟左右到达学校。

9月19日早晨,于娟像往常一样去学校上班,经过山东路和敦化路路口的时候,正好看见有两人在人行道上蹲着捡东西。“走到跟前,我才发现地上都是碎玻璃,他们俩捡的位置碎玻璃比较集中,而外围还有一些比较大块的碎玻璃,我就顺手帮他们捡了捡。”于娟告诉记者,由于那段路上学的孩子比较多,过马路的信号灯时间又很短,当时她就只想着赶紧把碎玻璃收拾干净,别伤着孩子。随后,她把碎玻璃拾起来放到了其中一名男生手里的半截酒瓶中,就匆匆离开了,全程三人基本上没什么交流。“都是上班时间,大家都很忙,教室里还有一大帮孩子在等着我呢,所以这件事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于娟说,她每天都会在7点半左右到教室。

“于娟老师还不大好意思,说是件小事,不值当说。但是我觉得越是这样的举手之劳,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这不仅代表的是我们山东路小学,更是整个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刁杰说,所以他才决定给记者提供线索。

同事不意外纷纷把赞点

其实,在同事们眼中,于娟是学校里有名的“热心肠”。于娟是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上都很积极向上。同一办公室里的温老师和刘老师都夸她,“这个姑娘平时热情开朗、勇于担当、乐于助人,在办公室里也经常帮我们倒点热水、收拾一下书本之类的,我们都很喜欢她。”

“虽然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也反映了于娟老师高尚的师德。证明她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生活中,都具备优良的品格。她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值得每个人学习。”山东路小学校长金延清也为于娟老师点赞。她说,每逢节假日,于娟老师都会和其他青年教师一起带着学生们到周边社区参加“助老”活动。“所以她做这件事情,我们学校老师并不觉得意外。”据悉,山东路小学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节前夕就启动了师德活动月系列活动,很多老师的师德故事被广为流传。这次于娟老师的热心故事,学校随后也将组织老师们一起进行分享交流。

作为一名班主任,于娟也把“热心”的特质带给了自己的学生。“低年级孩子年纪小,对很多事情理解有限,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身体力行地去影响他们。”平时于娟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们要团结友爱,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现在班级里孩子们的关系都很和谐,大家也经常会做一些令她觉得很温暖的事情。

“比如说,班里有生病的孩子,其他孩子会主动站出来帮他背书包。有的孩子不舒服呕吐了,其他孩子也会主动站出来帮他收拾,不会觉得脏。而就在昨天,一个孩子做值日洗拖把的时候,不小心在三年级一个班级门口溅上了水,这个孩子觉得地面湿滑可能会影响到别人,就主动去把走廊的地面都拖了一遍。”于娟笑着说,孩子们其实内心都很有爱,老师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只要有孩子做了好事,她就会在班里“大肆宣扬”,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渐渐地班级里形成了人人争做好事的氛围。

三个“于娟”要将缘分继续

因为本报之前报道过的热心路人跟自己同名同姓,于娟也迫不及待地跟记者要了第一位于娟的联系方式,在采访过程中她就给对方拨通了电话。“真是太巧了,看到名字的时候,我还在想难道是别人做的好人好事,留下了我的名字?没想到真的是同名同姓,感觉真是太神奇了,我们之间一定是有着特别的缘分!”两个于娟交谈甚欢,挂了电话两人就互加了微信。而本报先前报道过的于娟也表示,缘分这东西真是有趣!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居然让两个重名的人相识了。

记者了解到,先前本报报道过的于娟是在连云港路上的7080中心广场上班,距离山东路小学的于娟不到一公里。当天下午下班后,两人就迫不及待地见面了。“见面后还是感觉很神奇,心里还是有些小激动的。”两个于娟都这样表示。

更巧的是,本报参与设计的融媒设计师也叫于娟,三人彼此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听说了另外两个于娟这样的缘分,本报的于娟也跟随记者一同与两个于娟见了面。“我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你的名字,虽然这个姓名比较普通,但是每次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都觉得很亲切。”三个于娟见了面都激动不已,她们也相约今后会经常联系,继续书写这段难得的缘分。

小喇叭

“最美路人”还剩一位

欢迎广大市民提供线索

本报报道的“青岛最美路人”事迹引起强烈反响,同时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官方微信等转发,全国网友纷纷留言点赞。截至目前,“最美路人”中的两位女士已经找到,只剩下最后一位男士。

“当时就是擦肩而过,那个男青年30岁上下,应该是一位上班族。”先前报道的于娟告诉记者,因为当时情况紧急,她也没有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希望认识他或了解相关信息的,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663反映。青岛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暖心的故事经常上演。如果您身边也有类似正能量的事件发生,您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同样可以拨打半岛热线96663,联系记者一起将正能量传播得更广。

新闻推荐

党建引领绘蓝图,产业兴村谱新篇。即墨通济新经济区阎家岭村 “问题村”变身幸福岭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党建引领下,青岛即墨通济新经济区阎家岭村从“问题村”...

即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墨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