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亩盐碱地飘出稻花香

青岛早报 2019-09-17 05:54 大字

早报9月16日讯 9月16日,随着数台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进蓝村镇青香水稻种植合作社的连片稻田,蓝村大米机械化收割拉开了大幕。据介绍,蓝村有盐碱地大米种植的老传统,但因种种原因消失了40多年。如今,蓝村用9年时间将消失的传统盐碱地大米种植项目重新“复活”,再现当年稻花香美景。

盐碱黑土地水稻开镰收割

稻田千层浪,又到丰收时。记者16日在即墨区蓝村镇二里村青香水稻种植合作社的连片稻田看到,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割稻、脱粒、粉碎稻秆、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田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收好的稻谷将集中送到烘干场进行烘干作业,只需12小时至16小时即可烘干进仓储存,合作社农户再也不会为天气不好而发愁。”蓝村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引种的早熟品种,早熟稻谷提前开始收割,预计本周内,蓝村盐碱地大米将上市销售,市民可品尝今年新产的本地大米。蓝村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除了东北五常大米和原来传统种植的品种外,近几年还成功引进了东津、9407、稻花香等品种,另外,还有富硒大米等多个品种。经过试验后,再从中选出适合本地盐碱地生产的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蓝村镇青香合作社负责人孙岩祥介绍,这几年他们一直在摸索盐碱地水稻的种植经验,不断选择品质高、产量高和适宜蓝村黑土盐碱地上生产的品种。

盐碱地稻花香40年后“复活”

“几十年前,这片黑色的盐碱地上曾是一幅稻花香美景,经过多年努力,如今消失的蓝村稻花香景象又重新回来了。 ”即墨蓝村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蓝村大米兴盛于上世纪60年代,是青岛市蓝村镇的特产。由于蓝村土质为碱性黑土地,加上日照充足,大米口感上佳,为此蓝村大米广受欢迎,曾一度畅销胶东半岛。当时水稻种植全靠人工,两个人半小时能割四亩,但是发展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以及水源短缺等问题,蓝村大米逐渐退出市场。自此之后,该镇的大部分土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产品。由于产量不高,种植农作物收入较低,大部分土地开始荒废。为了重新发挥老品牌的优势,2010年,蓝村镇农民在乡镇政府的支持下成立青岛蓝村青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青香”牌蓝村大米得以重出江湖。

孙岩祥介绍,当地农民重新在盐碱地上试种时,从一开始的几十亩、上百亩,到现在的1200多亩,成功恢复了蓝村盐碱地大米的传统种植。如今站在蓝村南侧的黑土地上,一望无边的金黄色稻田连成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每亩可产800斤左右。每年赶在中秋节前后收稻谷,新米上市早,卖出的价格自然就比较高。今年蓝村大米每斤在12到16元之间。

(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李梦艳 徐宁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3.5万旅客踏上回家路

家圆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