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500年老手艺,做成江北第一“鸟笼村” ——看移风店镇大欧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共赴致富之路

半岛都市报 2019-07-05 01:55 大字

正在悉心制作鸟笼。

制作好的漂亮鸟笼。

鸟笼销售一条街,到处是大欧鸟笼工作室。

美丽的大欧村。文/图半岛记者华敬方通讯员迟吉坤翟晓悦陈晨

移风店镇大欧村是江北闻名的“鸟笼村”,走进村子立即就会被村里的鸟笼元素吸引,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晒着竹子、摆着鸟笼,每隔几米就有一家鸟笼工作室。近日,半岛记者了解到,该村以鸟笼制作加工闻名于世,是目前江北最大的鸟笼加工专业村。大欧鸟笼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欧村于2015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获得2017年度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亮点工作荣誉称号。

精湛技艺,世代传承

据《即墨县志》记载,大欧鸟笼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当地曾有“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的顺口溜。

经过500余年的代代传承,如今大欧鸟笼制作技艺日益精湛,各种型号、不同规格、各类样式的鸟笼不断推出。目前,已投入资金1000多万,成立合作社4家,厂房2处,占地8000平方米,数控设备200余台,电动加工设备200余台。

除常见的画眉笼、百灵笼、八哥笼外,近几年还先后推出了绣眼笼、靛颏笼、麻花笼、天坛笼等,赢得了消费者及业内人员的高度评价。2003年大欧鸟笼获山东省民间手工制作金奖;2007年在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妇联组织的“迎奥运巾帼大赛”中获金奖,2012年获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承人展示奖和个人作品优秀奖;2012年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华东赛区创意优秀奖;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优秀奖,2013年即墨市农工巧匠荣誉称号,2013年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村,2017年度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亮点工作荣誉称号。

借“网”发力,走向世界

为将鸟笼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大欧村先后成立了6家鸟笼专业合作社,在研究掌握鸟笼制作核心技艺的同时,侧重于对村庄年轻人的传、帮、带,先后培养了吴希同、李福林、李福山等20余名技术骨干,这些人员现已成为大欧村鸟笼制作的中坚力量。目前,全村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户从事鸟笼加工,年产鸟笼50万余套,是名副其实的鸟笼加工专业村。

在政府积极倡导下,2016年成立大欧村电商服务站,为村民提供产品展示、网上代购代销等项服务。如今开展电商业务的业户已有50余户。为不断扩大市场,适应顾客差异化需求,各家网店不仅出售成品鸟笼,还出售各种鸟笼配件、鸟笼半成品,供“养鸟发烧友”们自己组装。目前,大欧村电商年营业额过千万元,其产品不仅销售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昌、西安、沈阳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2015-201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淘宝村。

鸟语竹韵,留住乡情

为更好地对大欧鸟笼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大欧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大欧鸟笼民俗民艺特色,统筹策划、统一包装设计,实施系统的景观与建筑美化工程,以“鸟语竹韵”为主题,打造中国唯一一个以鸟笼为乡愁特色的民俗民艺文化旅游村。

2018年9月打造大欧戈庄乡村记忆馆一处,面积800平方米,总投资一百七十万,分上下两层,收藏实物500余件。充分展现了大欧鸟笼辉煌发展历程和精湛的制作技艺。2019年3月打造传承文化教育基地,面积800平方米,总投资一百五十万,针对中小学生传承文化教育培训。自2018年11月份大欧鸟笼乡村记忆馆建成至今,已接纳参观人员两万人次;组织校园培训100余次;2019年随着传承教育基地德建成,每周组织培训50余人,包括电商培训、学生传承技艺培训。

新闻推荐

我的军人老父亲

□罗威华33年了,父亲的书房里始终摆放着一张照片:母亲一身深蓝色的工装,干净整洁;父亲一身橄榄绿的军装,熨得妥帖。这是父...

即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墨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