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镇记忆 行走贵州路 (上)

半岛都市报 2019-03-14 02:13 大字

侯修圃

“昔日海滨多荒丘,如今森林摩天楼。沧桑巨变成一景,幸福宜居乐悠悠。”这是我近期走贵州路的一番感慨。在西镇居住30余年,并在贵州路工作2年,但对贵州路并不是十分了解。这次重走贵州路采访,才有了进一步认识。

其实,从团岛一路开始,一拐角就看到青岛商务学校,高高凌空架起的“青岛商务学校”八个红色大字横空出世,熠熠生辉。不禁使人想起这所中学的发展。这所中学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名字是青岛36中学,只收初中学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教育局规定,按居住地入学,此校高初中都收。上世纪80年代,随着学习德国办学经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分开,36中学就改成青岛食品学校,就算是中等专业学校。新世纪以来又改成商务学校。谁能想到这所现代化中职学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竟是破烂市,“绝大部分简易房屋的店铺,而破烂市大部分是地摊,仅有几处棚厦算是大的破烂商摊,这处破烂市有几家旧书摊,许多人在这里‘淘’到了有价值的古旧图书。”

其实,贵州路原本是滨海马路,南面就是海崖,所以说“多荒丘”。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附近胶县、高密、即墨、日照等地破产的农民来到青岛,没地居住,就在贵州路西部搭起临时棚子,条件好的就盖起板房草舍、砖泥房子等。所以1933年《青岛指南》描述:“搭盖板房草舍,聊避风雨,与上海闸北交通路一带情形相仿佛,此等草房板舍,类皆狭陋异常,其高度低头而不能直立者。炕灶每相连接,杂物零乱无序,秽浊之气,往往刺鼻。男子大抵以拉大车、洋车、作工、撑船或捕鱼为业;女子以糊火柴盒居多,老幼妇孺则从事拾煤核,打海蛎子等。”可见穷人居住条件十分恶劣。

现在把思绪拉回来,仰望沿海摩天高楼与白云接吻。使我感叹人的力量,虽不能说“人定胜天”,但却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真是昔日荒凉地,如今摩天楼。整个八大峡是人工造出的一个小区。

如果你再走几步,就看到贵州路小学,它坐落于贵州路12号,始建于1934年。由市教育局主管,定名为青岛贵州路半日学校,首任校长赵世法。当时只有临街一溜二层楼房。同年10月,改为市立贵州路二部制小学校。1936年,临台西四路盖了西教学楼,面积1365平米,增加12个教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1938年,青岛一中被日本占据做兵营,而青岛一中要复课,就搬到贵州路小学校址办学。1952年,恢复贵州路小学。

站在马路上,看着这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在绿树环抱之中欲隐欲显,周边不再是高高的围墙,而被铁栅栏牵手灌木丛带所替代,塑胶操场像地毯呈现一片绿就特别养眼。想起上世纪50年代,妻子在这里读小学时的风华正茂,不消说还有她的同学,后来当了市南区副区长的鲁英、做过小学校长的丁焕珍、魏本爱等。当然还有她的小校友夏雨是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虽然是著名电影明星,主演过《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一举成名,但毕竟比她们迟到了30年。

贵州路小学斜对面是一片高高的水泥森林,只有头顶打出横幅“双星集团幼儿园”的符号,使人想起这里是曾经风靡一时的双星集团旧址。上世纪20年代末,这里有一家维新织带厂,1931年改名福字胶皮厂,1936年改为泰安胶皮厂,1945年,改名大元橡胶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青岛第二橡胶厂分厂。1955年,改为专生产胶鞋的橡胶九厂。1988年再改为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也成功地戴上了中国“鞋王”的桂冠。这一连串年代衔接,可以看出企业的变迁。如今双星集团外迁,这里的地皮寸土寸金,一座座居民楼争先恐后地拔地而起,真是宜居城市乐悠悠了。留存“双星”二字,依稀使人记起它的历史。

新闻推荐

车祸受伤 11小时“换血重生”

早报3月12日讯一名在车祸中受伤的病人重型休克,生命垂危。即墨人民医院紧急会诊,多科医生参与协作抢救,开辟四路通道,给病人...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