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仙胎鱼

半岛都市报 2018-10-17 00:00 大字

小河东社区王明伦

家乡位于崂山脚下,村子四周群山环抱,村东的“大河”和村西的“小河”一年四季绕着村子哗哗流淌,流不多远便直泻入海。在河水的平缓处常常会形成一个个水潭,虽然有的深达数米,却是纯净透明,一眼可望到底。在这些深潭里生活着一种崂山著名的特产——仙胎鱼。

关于这种鱼的来历,在当地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据说当年八仙过海从崂山经过时,见如此清澈明净的河流中竟然没有鱼虾,不禁纷纷摇头叹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何仙姑见状微微一笑,说声:“小妹献丑了!”随手从崖头一棵千年老参上采了一把参种撒入水中,顷刻间这些参种就变成了一条条的小鱼。因是仙人点化而成,所以人们便将它称作“仙胎鱼”。还有一种说法是:生活在山中一水潭里的荷花仙女喜欢上了孤苦伶仃、老实忠厚的穷小伙子林生,二人遂结为夫妇。后来,当地的一位县官看中了聪明美貌的荷花仙女,为了达到娶荷花仙女为妻的目的,县官使一毒计,趁林生上山砍柴时派人将他推下了悬崖。荷花仙女为了给林生报仇,又重新变作荷花回到水中,等县官带领衙役前来寻她时,掀起巨浪将他们悉数冲进了大海。碎裂的荷叶化作条条小鱼,沿涧水四处漂游,寻找着心上人林生……

该鱼状如柳叶、长不过尺,每年成鱼在河水的入海处产卵,小鱼孵化后即逆水回游到淡水里生长。因此,凡是崂山通海的河流中都可以看到仙胎鱼。该鱼有一特点,水流愈大愈急,它们上游得愈远,若是哪一年的山洪发得猛,哪一年的仙胎鱼就格外多,甚至在人迹罕至的深涧里都能发现它们的踪影。

古人对仙胎鱼早有所识。明代张宗昌所著《崂山志》中就有记载:“仙胎鱼出白沙河。河从九水来,山过涧折,其流长而清湛,不染泥尘。鱼之游泳于清泉白石中者也,大者可五六寸,鲜美异常。”清同治癸酉版《即墨县志》中亦称:“按河内产鱼名仙胎,味甚美,相传仙人掷丹砂所化之鱼种也。”很多古代文人对仙胎鱼这一崂山特产也是情有独钟。明代陶允嘉在《游崂山记》中称:“(白沙河)产鱼,大类雁荡香鱼,盖溪水与海水交而产者,土名仙胎,宠之也。”清代高密诸生李显暠曾在外九水见过此鱼:“大龙湾水最深,仙胎鱼实萃于是。仙胎鱼上至四水而止。”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曾遍游崂山,他在《三游崂山记》中亦提到了仙胎鱼:“抵华阴……渔于南溪,水清见底,石粼粼然,鱼翛翛然,皆可数。获仙胎鱼数十头。”清代即墨文人王卓如在《仙胎鱼》诗中亦有“登盘大噱维其嘉,灵液津津沁齿牙”等句,可见当时仙胎鱼已经堂而皇之地上了餐桌。

仙胎鱼生性机警,素有“横草不过”之说,人若是在水面放上几根草茎,经阳光照射后投下的阴影即可挡住仙胎鱼的去路。因此有经验者常用树枝、草棍在水面围挡使之不敢前行,然后手持铁条、细棍抽打即可捕捉。不过潭大水深,此法并不十分管用。还有一种方法是先将鱼赶进一个死水湾内,然后采来生长于河边的一种俗称“马尿骚柳”的树叶砸黏撒入水中,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仙胎鱼就翻着肚皮漂浮上来任人捡拾。后来人们发明用氨水“药”它,效果也不错。只是这种“断子绝孙”的捕捞行为为仁慈忠厚的山里人所深恶痛绝,所以极少使用。

仙胎鱼主要以水藻为食,对水质的要求极严,它的身上有股嫩黄瓜的鲜香味儿,脆嫩得落地即碎。不论清炖或是做汤味道都很鲜美,所以是家乡人用来待客的上等佳品。1957年毛泽东主席来青岛避暑并主持召开各种会议时,曾品尝过崂山仙胎鱼,并还特意向厨师询问此鱼的名称和来历。由于近些年崂山通海的河流中上游大都建起了水库,数十米高的拦水坝致使它们无法逆水回游,因此野生的仙胎鱼在很多河流中已几近绝迹。

新闻推荐

第三届王哥庄名优特产农产品城市巡展在海云广场举办 “丰收节”开进社区,土特产持续走俏

文/图半岛记者陈绪卫通讯员招婷婷报道本报10月15日讯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日前在市北区海云广场,一排排展位整...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