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四方村

半岛都市报 2018-09-21 00:00 大字

陈光荣

要说四方村的渊源。它要比青岛建置早500多年,并且得从滕姓说开去。滕乃周代诸侯国名,属山东省,春秋为滕、小邾二国之地,汉置蕃县,属鲁国。隋改名滕县,以古滕国在境内而名。明清皆属兖州府,境内有滕州故址等古迹。滕县,现为滕州市。

《孟子梁惠王》:“滕,小国也。”《左传隐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由黄帝封他的儿子来东夷地区建立国家,因这里泉水众多而腾涌,取名“滕”,这就是起源最早的滕国。经历五帝到夏、商时代后灭国,被后人称为古滕。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武王封异母弟叔绣再次建立滕国,叔绣来滕开始居住在叫“错”的这个地方,后世文献就称他为错叔绣,这就是西周时再次建立起来的滕国,错叔绣姓姬氏,也是中华民族滕氏的发祥地,滕国共传31世,历史700余年,后被宋灭。公元周赧王延二十九年(前286年)齐国灭宋。

上、下四方村的来历。为防御倭寇袭扰,明初的军队基层组织分卫、所两级,京师和各地于要害处设卫所,称“卫所制度”。明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在浮峰山(今青岛浮山)下,“浮山备御千户所”正式建立。其大致情况是,设有2卫(即:灵山卫、鳌山卫),5所(即:雄崖、浮山、夏河、胶州千户所及灵山卫本所),3巡检,10寨,126墩堡,62军屯。这样实行的卫所屯编制,主要是为了对付倭寇的侵扰,对内还要做好“海禁”事宜。“浮山所”属于鳌山卫中的前千户所(另为右千户所:鳌山所、后千户所:雄崖所),其管辖范围就是今天的青岛市区。

说起“四方村”的名称来历,其历史悠久,可能比起“青岛”建置的名称还要早500余年,至今已有600余年了。据考证,明代初期就有人在今北岭山西南麓的西南方向麻湾(即:胶州湾)旁,盖起了四五户小草房,住户以捕鱼耕地为生,简称为“四房”。后来,老百姓干脆叫这里为“四方”。“四方”一词,顾名思义就是东西南北之意,也泛指天下各地。

据《即墨县志》记载:“浮山所下辖十八墩堡,即:麦岛、错皮岛、双山、塔山、瓮窑、转头山、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楼山、孤山、红石、斩山。”而塔山就是第四个防御墩堡,它就标注在上四方村的位置,山高110米,即北岭山(引自《明朝浮山所辖区军寨墩堡示意图》)。

另据《胶澳志》记载:“错埠岭西北六公里为大山(上四方村滕氏人一直称北岭山),海拔110公尺。”该大山非大山村,而是塔山墩堡,即浮山所的第四个防御墩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将此墩堡称为“四防墩堡”或“四防堡”,后又简称为“四防”,这也是“四方”源自“四防”之含义。

据《即墨滕氏族谱》记载:明代永乐初年(1403年),在向即墨大量移民的同时,从云南、山西迁来大批军户,实行屯垦,以防倭寇。在这些迁来的军户中,有滕姓人来到了即墨仁化乡文峰社北岭山(今市北区北岭)西南方向麻湾。滕氏六世祖进明、进魁为同胞兄弟,进明为兄就留在上四方,进魁为弟迁居下四方。后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以四方小学(宣化路)以东是上四方村,西面即为下四方村(亦被称为东四方村和西四方村),后被称为“四方村”。而四方村的居民姓氏以滕、王、徐、刘为主,此后又迁来许多外地人,逐渐融合在一起,主要以渔耕为主。

四方村的沿革。四方村在明、清两代属莱州府即墨县仁化乡,明代属浮峰社,清代改为文峰社,民国时属四沧区。据《胶澳志民社志户口》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上四方村、下四方村东均属于台东区警察所。上四方村共163户,共有762人(其中男443人,女320人);下四方村东共147户,共有744人(其中男495人,女249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51年成立了以四方村村名命名的四方区,1958年四方村为“吴家村人民公社四方生产大队”,1985年改为“四方华星农工商公司”。从此,“四方”作为村名为历史陈迹了。

来源《记忆中的市北》

新闻推荐

凝心聚力开创山东城市都市报发展新局面

———— 亮点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