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个图样都在我脑海里” 制作榼子40年,葛村榼子老手艺人王丕文成榼子“活字典”

半岛都市报 2018-09-21 07:00 大字

每个榼子手艺人都有一个量身制作的木墩做工作台。文/图半岛记者王诗妍

买树选料、大锯拼板、晾干、画纸样、弯锯切割、锅蒸包浆、电刨抛光、凿框刻花……一系列工作完成后,一个完整的榼子就算成型了,在老手艺人王丕文手中,一个普通的榼子从选料到刻花成型只需花费2个小时。近日,记者走进老村子榼子坊,探访葛村榼子老手艺人的创作历程。

20分钟刻完一个榼子

刻刀刻,木锤凿……不到20分钟,一个普通的木框在王丕文手里转来转去就变成一个栩栩如生的生肖榼子。做榼子40多年,54岁的王丕文脑海里已经印下了上千个传统榼子图样,现在从选料、拼板到刻花,他最快两小时做完一个榼子。

“这个榼子有600多年历史了,我14岁就开始当学徒,学了一年就之后可以成型一个,15岁就开始自己干了,虽然当时只能刻一个面鱼。”王丕文笑着说,单干之后,他把自己刻的榼子一开始在即墨当地的集市上去卖,后来销路广了,可以去李村大集上去卖,再后来一些小商贩直接找他拿货,“以前还需要在木板上画上花样,现在不用了,直接上刀就行。”

如今,他已经刻出了200多个榼子图案,除了日常使用,还可以作为工艺品收藏。

面食模具变成艺术品

“制作榼子没那么难,要非说难的话那就是刻花了,刻花的深度和样式不太好把握。”如果刻花浅了,做出来的面食膨胀后直接看不见了,刻得太直榼子图案不美观。为了将花纹刻深、刻美观,王丕文手里的刻刀种类不下十种,比如平刀、鱼眼刀、挖刀等。“以面鱼榼子为例,它的鱼身、鱼眼都是用小尖刀一刀一刀刻的,尤其是鱼尾,这么多线条必须刻得非常流畅、匀和才行。”

现在,王丕文的榼子图案仍以面鱼、福禄寿喜、十二生肖为主,效益低、用途少的时候他会自己创新一些花样,已创新30多种新产品,其中最成功的“龙凤呈祥”婚礼纪念工艺榼子、“面鱼寿桃元宝莲蓬荷叶”五件套迷你型工艺榼子、超大型“年年有余”面鱼榼子,大部分已被预订、收藏。“当时自己画图、凿框,做这么一个样式,当时以为不一定能成功,结果刻出来一看,挺好。一直到现在我也在考量刻一个什么样的好。”

不愁销路只担心传承

“正宗榼子是用上了年头的梨木做成,它不容易干裂,要是好好保存能世代相传,所以想方设法也要用梨木,选出来要榼的木料还必须正反两面都没有疤,不要开裂的。“王丕文介绍,现在本地的梨树少了,买树得去东北、烟台、牟平等地方。“2001年下料的时候,用电刨子不小心将手伤了,当时下决心不干了,休息了两年。”王丕文说自己曾经因为受伤一度想要放弃这么手艺,可两年后还是重新拾起来,“就是放不下这个榼子,虽然当时不如上班挣钱多,但是就觉得做什么都不如做榼子。”

目前王丕文不愁的是销路,担心的是传承。现在大家对榼子的认识越来越多了,以前逢年过节或者喜庆日子,大家做馒头时刻各种吉祥图案,现在很多人平时都喜欢用榼子做点心、做月饼。“葛村榼子现在销路不愁,我可以安心制作榼子了,可以做到做不动的时候了。”王丕文目前的学徒基本都年纪较大,“跟我年纪差不多,再就是我儿子现在周末会过来跟我学习,他退休后可以传承给他。青岛也很多学校中学、小学来找我去上课,但是这个制作工具对孩子来说太危险了。”

新闻推荐

欠薪十万,即墨鞋企老板失联工厂内有价值的资产被转移,负责人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本报9月20日讯(记者宋祖锋通讯员王洪礼)即墨一鞋企拖欠15名职工10万多元工资,公司负责人把有价值的资产转移、处...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