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处场所放置“救命神器”
建立“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机制,增强广大市民的防灾避险意识,提高自救互救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昨天,青岛市红十字会举办 “走进市办实事 见证民生项目”,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代表、社会各界群众代表观摩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今年,市政府再次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2万人及6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到公共场所列为市办实事项目,到今年8月底,全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389期,培训救护员1770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8.52%,普及培训97307人;60台AED已全部在青岛市公共场所安装完毕。
边观摩边学习急救知识
昨日下午,观摩组第一站来到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观看了“第一响应人”培训现场,包括心肺复苏、创伤出血与止血、现场包扎等项目。 “普及‘第一响应人\’培训,就是当周围有紧急情况发生时,让市民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并展开施救,从而为他人争取到抢救时间。”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说。
“今天有机会来观摩学习这些日常应急培训,真的长了不少知识。 ”市民代表郑素秀说。
60台AED公共场所安装到位
在青岛流亭机场候机大厅内,观摩组参观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放置点。 “AED作为一种自动体外除颤器,小巧便携易操作,市民朋友在经培训后,只需听从它的语音提示即可操作。 ”青岛流亭机场急救医生、红十字会救助培训师吴晓云介绍,在类似机场这种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有人发生紧急状况,一台简单的AED便能够为昏迷人员抢到最佳救助时间,甚至挽救生命。
“结合国内先进城市做法,经过调研考察,突出重要窗口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安全保障,形成了青岛市6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场所单位名单。 ”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子升介绍,安装场所覆盖全市七区范围内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会议中心、会展中心、景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市民活动中心、政务服务大厅等窗口共计49个单位60处公共场所。按照市办实事计划安排,60台AED设置工作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每一台AED设备安装后都对应相应的场所人员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基本掌握操作流程。
创新“互联网+应急”培训模式
今年以来,市红十字会还创新启用“互联网+应急”救护培训新模式,综合运用移动APP、网站系统、GIS平台等信息发布、传输、互动的技术手段,开发建设的“第一响应人”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第一响应人”网上注册、在线学习测试、呼救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即时对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救护员管理信息化、在线求救与救援响应平台化的“互联网+应急”新机制。
市民可自愿报名“第一响应人”
目前,青岛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接近3%,高于全国其他城市平均水平,但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市红十字会在积极普及初级救护和“第一响应人”的培训,单位团体超过30人报名的,可派专业师资力量去单位开培训班;市民个人报名者需预约等待攒够一定人数通知开班。
各区市报名电话为:市南区红十字会88729895;市北区红十字会 85801147;李沧区红十字会 87637531;崂山区红十字会88997062;城阳区红十字会 87868819;西海岸新区红十字会 85165657;即墨区红十字会 88519999;胶州市红十字会 82206199;莱西市红十字会 81879762;平度市红十字会 87364177。
记者 孙启孟 见习记者 吴冰冰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早报讯昨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获悉,即墨区灵山中学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了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灵山中学工程项目位于即墨区灵山...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