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累计棚改近10万户
近日,青岛市发布了《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建设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到2022年,青岛市城乡建设领域新动能主导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行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增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地,在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功能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绿色节能提升、城建融资模式、政务服务优化等方面走在前列。
挖掘农村城建投资增长点
根据《方案》,青岛市将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工程,开拓新旧动能转换新阵地。青岛市将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着力点,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城建投资增长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根据配建标准,补充配齐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设备,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
按照 “引领示范一批、创建认定一批、培育预备一批”的原则,全力构建国家、省、市、区市四级特色小镇创建体系。加快特色小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真正实现特色小镇“多规合一”。培育特色产业,强化项目带动和支撑,省、市级特色小镇原则上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投资不少于6亿元。其中,信息技术、金融、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特色农业等产业特色小镇的固定投资额不低于20亿元,每年完成投资不少于4亿元。
房地产业转向全产业链开发
青岛市城乡建设领域将开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新动力。推进建筑业综合改革。构建以高等级企业为主,总包强、专业精、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建筑业行业组织结构体系。鼓励引导有实力的建筑业企业拉长建筑产业链,向建材、建筑物联网和装配制造等行业延伸。引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外市场,基本形成建筑业本市市场和外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并重的市场格局。
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行业新模式,引导开发企业从土地开发转向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积极发展产业新业态,从提供单一的居住和商办类产品向产业、养老、文旅、长租公寓等多元化产品转变。鼓励开发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项目品质,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推行住房全装修,淘汰毛坯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加大中小套型普通住房供应,满足居民刚性需求。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提档升级,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不断衍生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跨界深度融合。
基本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青岛市将全方位发展绿色建筑。到2022年,绿色建筑设计达标率达到100%,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推广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成5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建设,实现组团化、规模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利用采石坑、宕口等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进行绿化美化,推进绿色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全链条发展。
将装配式建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研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总承包三个重点环节,培育一批设计、生产、施工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以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为重点,发挥大型设计集团、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大型总承包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全市发展。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到2022年,基本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居住建筑节能保暖工程完成200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350万平方米以上。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为重点,打造一批绿色智慧住区、智慧建造、智慧市政、智慧工地等试点示范项目。
市区每年至少增8万个停车位
全力打造“畅通路网”体系。以衔接胶东新机场,打造城区快速交通为新起点,组织实施仙山路快速路、杭鞍高架二期、银川路快速化改造,完善李村河互通立交,启动辽阳路快速路、大桥接线二期等多项关键性枢纽工程建设,提高快速路建成率,初步构建东岸城区 “三纵四横”的快速路网体系。以支撑区域发展,解决“肠梗阻”,加强微循环为新要求,重点推进开平路、太原路、唐山路、长沙路、劲松四路、同德路、周口路、安顺路、大崂路、君峰路等“十大”未贯通道路打通工程。统筹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以建设“地下青岛”为引领,以前海沿线地下道路工程论证和建设为契机,统筹实施地下停车、地下商业和地下交通建设。
全力打造“智慧停车”体系,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推广地上地下智能立体车库,打造一批具有首台首创意义的高端智能停车示范项目,市区每年新增8万个(含配建)以上停车位,其中公共停车泊位每年新增不少于1万个。发展“互联网+”停车,率先建成国内首个覆盖全市、路内外统一的城市级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建立动态停车数据库。依托市级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推广 “共享停车”,盘活存量高效共享。
以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双试点”建设为契机,构建政策制度和规范标准体系,结合国家和省工作部署,实现区市35%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力争建设地下综合管廊60公里。大力推进“城市双修”,按照国家“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进行新改建绿地建设和口袋公园建设,实施公共部位裸露土地绿化、山头公园整治和立体绿化建设。以大力实施李村河生态化整治为重点,同步加强城区过城河道治理,实施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扩建项目,实施张村河水质净化厂、李村河三角地水质净化厂等新建项目。 本版撰稿 记者 吴帅
新闻推荐
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砺剑护农”4号行动启动,7月31日结束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检查。半岛全媒体记者杨阳报道本报讯为进一步规范即墨区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