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唱响国际民谣季

青岛早报 2018-07-02 04:42 大字

记者昨天了解到,2018即墨古城国际民谣季收官。来自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两岸三地的30组百位音乐家,历时70余天,在即墨古城开展了音乐家驻留、跨界融合创作、日常演出、大型音乐会、外景录制、艺术作品出版留存、音乐家亲子互动等系列活动,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一带一路”文化板块增添新内涵,更打开了人们音乐生活的新方式。

音乐家古城真情演唱

6月30日晚,即墨古城鸭绿池戏台下站满听民谣的市民和游客。 74岁的华语音乐家陈彼得深情歌唱,从《阿里巴巴》到《迟到》,从《一条路》到根据辛弃疾词作改编的《青玉案·元夕》,一次次掀起“全场大合唱”。“我感恩能在辛弃疾老家齐鲁大地歌唱,我爱音乐,我爱即墨!”情到深处,陈彼得满含热泪,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风吗?一支外国知名乐队,演绎中国网络神曲《小苹果》。6月25日,致力于世界音乐演出的Balkan Awareness现身即墨古城。经这支外国乐队演绎,耳熟能详的 《小苹果》变成堪称世界级水准的音乐作品,台下听众跟着集体嗨唱……

国际民谣季期间,先后邀请11组海外音乐家在古城演出。他们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加拿大、法国、美国、意大利、爱尔兰、波兰、乌克兰等15个国家。民谣季,让音乐融入生活的种子在即墨古城生根发芽,持续影响和丰富着民众的生活。活动持续时间之长、辐射国家之广、参演音乐人之多,堪称国际民谣盛事。

家门口亲密接触国际音乐

“亲民”是2018即墨古城国际民谣季的最大特点。市民不仅可以近距离倾听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演唱,还可以和他们友好互动,接受艺术家手把手的指导。

“我已习惯周末假日来古城听民谣。 ”市民陈可染来自青岛市南区,2018春夏之交,他在即墨古城度过了一段“民谣无处不在”的欢乐时光。 “舞台设置人性化,音乐家们经常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尤其是在户外街区的演出,和观众完全是零距离。 ”

为期70多天的民谣季,开设了“民谣在路上音乐人工坊”,参与演出的国内外音乐人作为工坊主人,通过演示、对谈、排练、手把手教学等方式,与市民游客密切交流。民谣季还启动“即墨古城新乐府音乐家驻留计划”,欢迎世界各地优秀音乐人潜心古城,创作音乐作品,向全世界传播古城。

记者了解到,古城民谣季期间,付林、刘卓辉、孙冕、黑楠、樊国宾、王磊、王炬等两岸三地音乐名家和行业翘楚,围绕“即墨以民谣古城的方式持续打造文化地标的意义”“即墨古城对民谣生态的理解和更国际化的布局”等主题展开讨论,为古城与民谣深度融合献计献策。

即墨古城打造文化新名片

民谣季期间,法国文化交流使者、创新融合乌德琴演奏组合Duoud,从国家级非遗项目即墨柳腔和即墨盲人大鼓书取材,在即墨古城重现好莱坞经典影片《Begin Again》的街头实景录音场面,呈现出一套充满化学反应的影像产品,近期还将完成“一带一路”中外音乐家合作计划中的一张专辑录制。

这里充满传统与古典的味道,但也生长着传承和创新的力量。这里有源自原始部落的非洲鼓舞、吉普赛爵士音乐,有最为古老的乐器——传说14世纪诞生的印度西塔琴,有自带西域游牧民族气质的沙棘草乐队,有融合南方原生态山歌、彩调等元素形成的南派世界音乐马帮乐队。尤其是西塔琴大师NiladriKu-mar发明的融合吉他特色的改良西塔琴,在即墨古城的演出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们沉浸在古典和现代之间……

音乐基因植入民众生活。古城、民谣、国际、传承、创新、现代,这些元素随着音乐融入人们的血脉,将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此过程中,即墨古城也向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迈出重要的一步。

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宁友鹏 张敏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公交站牌“消失”,市民乘车很迷茫 记者调查:正在进行站牌升级工程,由即墨城投公司负责,多次拨打电话未接通

半岛全媒体记者高晓飞报道本报讯“19路粮食局站站牌不见了,坐车都不知道去哪等,这是怎么回事?”近日,半岛都市报《...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