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白袍夫人扬威

半岛都市报 2018-06-19 02:02 大字

第四回

第二回

千里战南北迁徙鳌山卫

长途跋涉即将开始,张深感慨万千。

元末,统治者腐败,张深与胞弟张明、堂兄弟张徽、张清四兄弟,在老家徽州参加了起义军,在庐州集结,因此他们的祖籍有徽州和南直庐州的说法。一场场残酷的战斗之后,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建立明朝。

只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在云南等地尚且不稳,不时地挑衅着朱元璋的权威,“云贵高原还被元朝将把匝剌瓦尔密占据着,他不但屡招不降,而且野蛮地屠杀使者”(《鳌山卫古城》)。这位明朝开国皇帝盛怒之后,决计讨伐,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九月初一,命傅有德为征南大将军,蓝玉、沐英、冯胜、胡海等从湖广、四川分两路进兵云南,征服残余势力,打响了著名的乌撒之战。如此大动干戈,可见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决心,最终他如愿以偿。“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兵由四川、湖广两路进入云南,陷昆明,梁王兵败自杀,征南成功”(《中国通史》)。

在清光绪版《威宁县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洪武十五年正月设云南布政司及都司、各府、州、县、卫、所,于乌撒士府心腹地置卫,仍曰乌撒。”是年正月,在乌蒙山区设立了乌撒卫指挥使司(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每次探寻青岛人的来源,总避不开乌撒卫(乌沙卫),是因为此后的迁徙与此地相关。

1383年(洪武十六年)末,朱元璋给征南大将军沐英发布诏书称:“云南虽平,而诸蛮之心尚贰,大军一回,恐彼向善为患。尔其留镇之扶绥平定,尚召尔还。”于是,驻军屯田制度成为主流驻扎方式。

张深此时的身份和张徽一样,都是乌撒卫千户,张清、张明任百户,“祖居小云南乌撒卫十字街东大槐树底下”(《即墨张氏族源及一世追述》,张充利作)。

时间来到明洪武二十一年,鳌山卫成立,张氏兄弟奉命北上,张深后裔十三世孙张希贤(清乾隆年间任登州府教授)撰《乌撒考》载:“洪武十五年深公为乌撒卫千户,二十一年换防鳌山卫”。

从乌撒卫到鳌山卫,千里迢迢,其中艰险,已难以复原。从《承远堂张氏二三事》(张方纲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氏先祖行走的路线,“由乌撒卫来山东的路上,前半段走旱路。中间一段,即从渝州朝天县至淮安,走长江和大运河水路,至长江忠县段,张深命舟泊铜锣湾,率族人谒桓侯祠(俗称张飞庙),舍香火资。又命有司测量山门方向,罗盘显示果然西北向。至淮安,弃舟陆行,途次赣榆时,辎重改由海路运送”。《乌撒考》中,还记载了另一次迁徙的路线:“明永乐二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

道路艰险还不算什么,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当属骨肉分离,而这样的情节频频上演。

“张深所部有吕氏四兄弟,分别押运海船和骑马行军,洒泪而别时,难料几时相见,遂将饭锅分作四瓣,各执其一,日后凭锅认亲”。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然而,“城池尚未竣工,部队驻王哥庄”。

此后,张氏兄弟都在鳌山卫为官,张徽在鳌山卫任千户,正五品,住鳌山卫城内,辖鳌山卫以东海域;张清在“浮山备御千户所”任百户,正六品,住浮山所;张深为官在鳌山卫任千户,正五品,住鳌山卫;张明为官在栲栳岛、灯萤所、巉山所任百户,正六品。他们的后人大都分布在即墨的村落中。

张氏兄弟的经历,是鳌山卫军队的主要来源之一,鳌山卫古城居住的当地居民有李、何、冯、陈、刘、韩、邱(以上姓氏较多)、焦、朱、戴、常、于、张、黄等,根据各个族谱的记载,可以找出他们的共性:他们的祖先都是在明朝洪武或者永乐年间,随军征战,建功升迁,后来来到鳌山卫任职的,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十代世袭;他们中大多数的来源地极有可能是乌撒卫。

古城西北角遗址

古城遗址

古城陨石(万盏灯)

南门门额

第三回

方城拔地起倭寇岂敢犯

方城拔地而起,倭寇闻风丧胆。

迁徙而来的士兵们用血汗筑造了鳌山卫城。这座城池在当时有多宏伟?鳌山卫城“周五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比同时记载的即墨县城“周四里”还大,可见其占地规模。城墙周围还围绕着一条护城河。护城河深一丈五尺(合8.25米)、宽二丈五尺(合13.75米)。河里流淌的是海水,船只可以从海上直达护城河内。南门外护城河上,立有吊桥一座,遇有战事拉起吊桥,关闭城门,防御敌人。

鳌山卫下辖三个所:浮山备御千户所,即前所;雄崖守御千户所,即后所;卫附一所,即右所或中所,“可见,从洪武二十一年之后的200多年间,鳌山卫集军事指挥与行政管理于一身,有过一番非常兴旺的景象”(《鳌山卫古城》)。

当年的鳌山卫,兼具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因此设有文、武两个衙门。《鳌山卫古城》主编、即墨文史专家黄济显先生告诉半岛记者,编著书籍时,他曾访问了七八位耄耋老人,他们根据所见所闻,还原了古城的诸多细节。比如文、武衙门,位于圣人庙的西北处。宽大的十字街与密集街巷纵横交织,文武衙门及72座大小庙宇星罗棋布。离十字街东大道约20米处,西侧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大道,两边各有一道高墙,人们称它为箭道,是练武射箭的地方。大门向南开,进大门有一操场,东西约有60米。两衙门相连,文衙门在东,武衙门在西。

半岛记者注意到,鳌山卫内还开设了卫学,足见当时的军事机构也重视教育。“卫学其实就是当时的儒学,其廪生、增生的定额与县学同等,都是20名,相当于高考录取时,给各个地方的名额,鳌山卫与当时的即墨县地位相等,卫学的教授相当于五品官”,黄济显先生说,在当时县令才不过七品官,可见鳌山卫的地位不凡。

军籍在当时是世袭的,不过要转为考取功名,需要放弃这一特殊待遇,青岛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郭泮溪先生告诉半岛记者,《朱氏族谱》中就曾记载一位朱姓祖先,为了考取科举曾放弃军籍,后来因为科举失败,又曾申请恢复军籍。

鳌山卫城内机构较全,但其实很长时间内人口并不多。

从《白梅安梁四氏合谱》的记载看,他们来鳌山卫供职共有兄弟四人,皇帝分别赐了四姓,他们迁来之初,家属们居住在今鳌山卫街道的马山前社区,后来各自搬迁离去,可见当时的军人不全是在鳌山卫城里安家的。据老人们讲,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鳌山卫城里有一半以上是空地。那么为什么城池还建设这么大呢?黄济显先生说,“里面的空地上种满了庄稼,一旦遇到战事,就得紧闭城门,在被敌军围困的情况下,城内的军队还可以长时间自给自足,维持生计”。显然,此为战争策略。

岁月的涤荡给了建筑无尽的沧桑。

明正德元年(1506年)七月,鳌山卫一带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使鳌山卫城遭到了破坏,城墙垛子进行了修缮。而后,随着倭患的消弥,从清初开始,朝廷就减少了卫所的编制和职能,直至雍正十二年冬(1734年)奉旨裁并鳌山卫归并于即墨县。鳌山卫失去了旧日的光环,逐渐归于平寂。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占青岛,古城在战火中一次次失去原本古朴的容颜。1953年,城门和部分城墙被拆除,随后,大部分古迹也逐渐消失在岁月中,往事和传说只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继续。

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使得鳌山卫的名望,即使在太平年月也一直留存,直到今日,当地的名称都与此相关,而后世流传至今的,有动人传说,更有英雄故事。

在《鳌山卫古城》中,篇幅最长,情节最为感人的,当属白袍夫人的故事:

白袍夫人的故事据称在南里村《朱氏族谱》中有相关记载,而且在即墨内久传不衰。讲述的是济南府马小姐,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随父习文练武,文韬武略兼备,十八般兵器皆精。父亲膝下无子,马小姐立志学花木兰、穆桂英,“誓循其迹,步其路,必不辜负家严之希冀”。父亲于是把平生所学教给女儿,马小姐名噪济南府。当时,明军中有一位名叫朱逻(南里村朱姓一世祖)的年轻将士,曾随朱棣征战南北,从百户、千户一路升迁为将军,在朱逻率部驻守济南府时,在山东都司长官撮合下,与马小姐结为伉俪。自此,两人夫唱妇随,马小姐跟随丈夫征战沙场,成为朱逻之臂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逻奉命率部征宁夏时,突遭敌军狙击,马夫人判断准确,劝丈夫用火攻,结果大胜。永乐元年,朱逻与夫人奉旨北征,在齐眉山之战中,朱逻不幸中流矢阵亡。马夫人见丈夫遇难,悲痛之余,着素袍,跨白马,握钢刀,率长子骏、次子骥冲锋陷阵,为夫报仇。作战中,次子畏缩不前,马夫人见之大怒,立马横刀斥责其不忠不孝,斩其马下,并训示三军:“后退者,以逆子为例,军法无情!”亲子被斩,众皆骇然。马夫人率军从午后战至傍晚,冲破二十多道关隘,斩敌将三十多员,折敌旗五十多面,终使敌军不支,落荒而逃,齐眉山一战大获全胜。

此战,马夫人负伤数处,血染素袍,汗浸战衣。事后,明成祖朱棣为褒奖夫人马氏英勇杀敌和大义灭亲的壮举,便敕封其为“明威将军”“白袍夫人”及鳌山卫世袭指挥使,并命丹青名手绘制夫人影像,加盖皇帝御宝,以光宗耀祖。自此,朱氏便从一世祖至明末九世祖皆为世袭鳌山卫世袭指挥使。

“白袍夫人”自坐镇鳌山卫之日起,忠于职守,将祖传技法“马氏击”传授给将士,使鳌山卫“马家军”名扬卫所,倭寇闻风丧胆。“白袍夫人”的画像传于朱氏长支,每逢年节,祖庙朱氏子孙膜拜、缅怀。

到底“白袍夫人”是否真有此人,对此郭泮溪教授曾专门撰文《白袍夫人:明代鳌山卫的巾帼英雄》,他提出:朱逻最高的官职是百户,并没有当过千户和将军。历史上被明成祖朱棣诰封明威将军者,是朱氏二世祖朱骏,但不久后因犯错被降职,之后虽靠军功又拿回封号,但很快便病故了。最重要的是,他们二人都没有一位会武功的夫人。

那么,是否巾帼英雄就是杜撰呢?郭教授告诉半岛记者,也不尽然。朱氏确实有一位代替丈夫披挂上阵的夫人,即朱氏三世二叔祖朱鉴的夫人。据《朱氏族谱》记载,朱鉴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承袭世职,升都指挥使,守大宁。”明正统七年(1442年),身为正三品的都指挥使朱鉴阵亡,他的夫人强忍悲痛披挂上阵,为亡夫报仇,带领着残余的明军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让陷入重围的明军转败为胜。郭教授说,这位武功高强的朱鉴夫人,便是民间传说中的白袍夫人。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被朱氏后人们尊称为“朱大奶奶”。但是,遍查相关文献记载,明正统皇帝朱祁镇并没有破例授予“白袍夫人”指挥使的官职,也没有诰封她为明威将军。

新闻推荐

夏至周四至,岛城渐入夏 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本周天气以晴转多云为主

半岛全媒体记者鲍福玉报道本报6月17日讯21日(周四),我们将迎来夏至,这个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岛城真正的夏天来了。...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