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戍边,倭寇丧胆 ——鳌山卫古城的缘起和风貌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图/摘自《鳌山卫古城》
鳌山卫的名字,相信市民们都不陌生,取名“独占鳌头”,只为抗击倭寇。
鳌山卫驻地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东南濒临大海,海阔水深,战船可乘风破浪;西南环依群山,鹤山势若盘龙,天柱山高插云天,形成天然屏障;北部连接群岭,逶迤起伏,不远处便是温泉胜地。从明洪武二十一年到雍正十二年撤卫之后200多年间,鳌山卫凭借昔日军事扼守重地,践行着保卫海疆的职责。半岛记者走进鳌山卫,采访文史专家,还原这座军事古城的结构、组成,讲述动人的传说故事。
▲北门,门额为北平(清乾隆、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为“维山”),门洞宽约5米,高约5米,深10米有余,是四门中门洞最深的一个。城门楼上建有真武庙一座,城门内西边有个水塘,称为“门脸湾”。北门里向南不到30米处,是清光绪年间武进士陈希瑞的住宅,名曰“进士第”。
▲东门,门额为“东安”(记载为“镇海”),门洞宽约4米,高约5米,深约6米。城门楼上建有魁星阁一座。东门东北方约15米处有一座石桥,称月牙桥,经月牙桥向东15米有菊花山,每到秋季,菊花盛开,形成鳌山卫的四大景点之一。
第一回
卫所林立抗倭寇不费百姓一粒米
↑北
当刘伯温的奏疏呈上来时,明朝皇帝朱元璋并未耽搁,立刻展开批阅,因为刘伯温是他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最信任的人。
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末乱世时期,建功于明初,是明初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谋略家。刘伯温被誉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伟人而传于后世。
几百年来,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运筹帷幄,慧眼独具,就连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性格都把握到位,力排众议,建议朱元璋定下了“先西(陈友谅)后东(张士诚)”的征讨之计。
当朱元璋站在最高统治的地位上时,刘伯温又呈上奏疏,其中一条就是设立卫所的建议,因为明朝建立后,西北边防仍然很紧。刘伯温参照唐代府兵制度,提议建立卫所兵制,即军籍世袭,兵农结合。此举在明初百废待兴、生产衰敝之时,兵源、粮饷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因此,朱元璋才可以大胆地保证:“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就这样,这一兵制,成为终明一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尤其对抗击倭寇侵扰上,起到重要的防卫作用。
此时,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国内局势混乱,得不到土地的武士靠当海盗为生,于是,自洪武元年(1368年)到洪武七年,倭寇7次大规模侵扰山东沿海,根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当时的莱阳、即墨、胶州、诸城受灾尤其严重。
于是,卫所防御体系在山东半岛建立起来。山东的卫所主要集中在沿海,有20余处。在边关、沿海和重要军事基地,大者叫卫,小者为所,如灵山卫、浮山所等。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10小旗,每小旗10人。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魏国公徐辉祖,檄指挥佥事廉高,筑砖城以备倭”,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不过据刘典鳌在《即墨鳌山卫建置时间为洪武三十一年》一文中考证,鳌山卫的建置比一般的记载时间晚了10年。
作为军事机构,鳌山卫直属山东都指挥使司,卫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使,官秩正三品。鳌山卫的建制相当地完善,设指挥使(长官)3人、指挥同治(副长官)5人、指挥佥事(分领各部的长官)8人、经历(掌管行政文书的官员)1人、儒学教授(掌管教育科举的官员)1人,镇抚司镇抚(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2人,千户6人,百户15人,都是世袭制。同时,鳌山卫设边操军324人(26座墩堡),京操军289人,守城军208人,屯田军287人,共拥有18个军屯,屯田140余顷。
鳌山卫古城鸟瞰示意图
▲西门,是四门中唯一带有“瓮城”的,门额为“西泰”(记载为“迎恩”,《鳌山卫古城》主编、文史专家黄济显先生告诉半岛记者,外来官员一般从这个门进,是指官员对朝廷的感恩之情)。里门洞宽约4米,高约5米,深约5米。城门楼上建有二郎庙一座,顶部垒有女墙和射箭口。西门西200米处,是操练的教场和处决犯人的杀场,因此,鳌山卫城里人结婚,坐轿时不能从西门出,可以从西门入。
▲南门,门额为“南清”(记载为“安远”,1935年后改为“定武”),门洞宽约4米,高5米,深6米,城门楼上建有财神庙一座,门外护城河上设有吊桥。南门东90米处的城墙上有炮台一座。
新闻推荐
下月20号,坐地铁去崂山哈啤酒啤酒节崂山会场提前启动,为期24天,世纪广场啤酒城每晚上演狂欢秀
本报6月14日讯(记者台雪超)7月20日,为期24天的第28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会场)将在世纪广场啤酒城开幕。啤酒节期间...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