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老手艺只变成馆藏品” 烙画20余年,即墨烙画手艺人黄旭创作之余不忘传承

半岛都市报 2018-06-15 03:11 大字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诗妍

烙铁为笔,葫芦作“纸”。电烙笔通电后产生热量,利用碳化原理,不施加任何颜料,在木板、宣纸、葫芦、丝绢甚至牛皮上烘烫勾勒进行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书法等创作,形成烙画。黄氏烙画源于西汉,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又称烫画、“火针刺绣”。近日,记者走进九水烙画工作室,探访即墨烙画手艺人创作历程。

“在我三爷爷的时候烙画是用在家具上的,他把铁针在油灯上炙烤烧红,在桌子等家具上烫烙一些吉祥图案作装饰用。”黄旭是黄氏烙画的第三代传人,今年48岁,烙画20多年,最开始在木板上烙画,后来在葫芦上作画,并在2008年成立九水烙画工作室。为了有称心如意的烙画材料,他在2011年自己建立了两处小型葫芦种植基地。“我们现在在灵山镇北边承包了两亩地,大葫芦一年产两、三百个,小葫芦产八、九百个,最终选出来的可以画的不过20%。”黄旭告诉记者,“碰到个别奇形异状的会作为创意作品去创作,目前也在探索微型、异型、大型葫芦种植。”

葫芦摘下来后会根据创作要求对其进行去皮打磨,如果是木板和树皮,还要有一个蒸煮的过程,之后才会进行构图、布势、创作、调整、上油、装裱等一系列过程,烙画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一般做完一个葫芦烙画得用一个周或者半个月的时间。

“这个葫芦,别看它小,做完这样一个足足有20多道工序。”黄旭拿起一个鸡蛋大小的葫芦说道,“做这种烙画注意力更需要高度集中,电笔不能停,否则在画面上就容易一团漆黑。”记者了解到,这种葫芦又被称为盘玩葫芦,在小小的葫芦上面的图案非常精致:圆规对切、画边幅、“飞天”技术、花卉、描边、描深浅度……一笔一划都是手工完成,黄旭介绍,即便这样的葫芦,几乎也要一天才烙一个。

“黄氏烙画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不应仅仅成为博物馆里的馆藏品,而应该让这门工艺活起来,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除了自己烙画,黄旭还重视着这门老手艺的传承问题。目前,黄旭在青岛湖岛小学社会实践课上为4~6年级学生教授黄氏烙画这门手艺,尽管每周只有一节课,他仍对自己的学生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小的先学美术,再到4~6年级就开始学烙画,好手们都开始在葫芦上做了,也有的可以参展了。”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停掉一段时间,黄旭唯一担心的是,学生们上初中后随着课业繁重会渐渐地将以前学的东西忘掉,“不过身体好了之后还得去,尽自己的努力让下一代们了解、掌握这门艺术,让老手艺薪火相传。”

黄氏烙画创作中。

新闻推荐

峰会服装成为流动的风景—— 匠心独运,彰显大国风范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服务人员所着服装,似流动的风景,典雅美好。□新华社发□本报记者肖芳青山衔碧海,夏岛接远...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