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腐 枯木逢春 ——张村小学与枯桃花卉的动人往事

半岛都市报 2018-05-22 05:54 大字

张文艳

夏日的天气阴晴不定,5月16日赶到苗岭路地铁站的时候,突然黑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随即呼啸而至。一路小跑钻进站内,暗自庆幸,地铁无异于最好的避雨场所,而且完全不耽误接下来的行程。

车站内,即使在阴雨天气,仍有不少乘客,还有几位留学生模样的外国乘客,热烈地交谈着,欢笑声交织在乘风而来的地铁中。车门一开,男女老少次第进入,亮丽的座椅静待着众人落座,地铁11号线出发了。

在黑暗中穿行了几站,光明赫然从窗口涌入,眼前瞬间一亮。从这一刻开始,最美的地铁站开启了低空飞翔模式,这一站正是张村站。接下来,是枯桃站、海洋大学站,一直到钱谷山站,不过要想到达钱谷山站,需要隔班搭乘,因为有的车次的终点是博览中心站。

本期,我们所关注的两大站点是张村站和枯桃站。笔者的两天地铁之旅是从枯桃站开始的。

枯桃,是青岛名社区,因为这里是鲜花盛开的地方。枯桃花卉市场久负盛名,当年村子里的花艺师也名扬全国。来到枯桃社区文化大院,聆听了老居民倾情讲述的祖辈血汗经历和传说故事。

溯根探源,村子与移民有关。

枯桃村的立姓者是徐氏,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这里,遇见一株半边枯朽却挂满花苞的大桃树,大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遂决定在此立村,并取村名枯桃。《崂山村落》中的记载肯定了先民的睿智,因此,从此以后这里便与花结下不解之缘。而后,先后有曲姓、王姓、张姓、李姓居民从四面八方来到枯桃村,一起在广阔的山水间耕耘、收获。追溯每一个姓氏,都与明朝的迁徙有关,只不过王姓是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二世祖王兆喜从墨邑东南葛村迁徙而来。永乐二年,当徐氏立村枯桃的时候,王姓一世祖王仁福被敕封武德将军(赐爵千户)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迁徙到即墨葛村,十二世祖又从葛村迁到枯桃,落户在徐家街以西,大河的北岸上,俗称王家崖子。

李氏分为东李和西李,东李家族明朝永乐四年从山西移民到即墨登瀛,由于先祖知识渊博,有商业头脑,所以开了个作坊,如木匠作坊、黄酒馆等,生意兴隆,家业兴旺。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724年),其中一个分支,带着丰厚的家产来到枯桃落户,先祖继续创业,到了第十代李纯和时,不但家境殷实,而且为人厚道,成了有名的大善人,李家胡同也成为有名的胡同。西李氏从明朝永乐14年(1417年)从山西移民到即墨桃林,清朝乾隆五年(1739)分支,其中一支迁到了枯桃落户,似乎与桃树缘分难解。在乾隆年间的一次大考中,桃林老家的李维堂考中了翰林,使得李氏门楣光耀,枯桃的李氏派代表去贺喜,李翰林挥毫给枯桃李氏题写了对联:“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从此,李氏家族功名显赫,并在家庙门前竖起了象征着荣耀的旗杆,官员路过此处,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张氏是在明朝万历末年迁到即墨的,1732年张氏一支到沙子口戴家村落户,另一支到达了枯桃村,如今的张姓在枯桃村仅次于曲姓,排名第二。

在阳光明媚的5月18日,又一次乘坐地铁感受上天入地的美好,并在张村站下车,车站旁边就是贯穿众多山脉村庄的张村河。

河底里几乎没有多少水,因为绿油油的青草占据了上风,几只山羊悠闲地进食着,如果不是车辆从身边经过,竟会误以为进入了世外桃源。

“七张村八下庄,哩哩啦啦韩哥庄”,这句顺口溜是在即墨城以南几乎人人都知道的说法。“七张村”原指张村、西张村、东张村、文张村、郑张村、南张村、河南村。1964年,西张村、东张村、张村合并成一个村,统称张村,也就有了现在的“五张村”之说。

穿过大片平房,间或有二层小楼,窄胡同,大小街道,分隔着村子的名称,作为外来人,真的难以分清。

在张村,有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叫常在庵,也是张村小学的旧址,它如今已经成为中韩街道崂山区张村幼儿园,稚嫩的笑声回荡在古老的四合院内,充满着无限生机。

根据记载,以王姓立村的村庄却名张村,就与常在庵有关,原因何在?翻开这一页,我们继续关注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

新闻推荐

春观雏鸟夏听蛙鸣,种藕种出生态致富梦 上种莲藕,下养泥鳅,未来计划打造家庭农场,即墨大河套村170亩莲藕种植基地形成生态景观

王洪有(右)和杨明玉全副武装下水,将藕种从淤泥中挖出。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永端5月18日,即墨区大河套村,43岁的王...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