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母女的学生时代

青岛早报 2018-05-17 04:52 大字

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每家一般都有好几个孩子,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与就近上小学相比,因为中学数量少,家在麦岛的我只能到离家八里远的青岛二十五中上学。

当时,途经麦岛和浮山所的公交车只有4路,车票一角钱。 4路公交车半个小时才发一趟,每天早上麦岛公交站等车的人都非常多,车厢里更是拥挤不堪。而且,要是挤不上车,就要再等半小时,什么事都耽误了。

大多数时间,为了省钱又能及时到校,我们几个小伙伴清早六点半就从家出发,徒步一个小时去上学,放学亦然。夏季白天长还好说,冬季早晨出发时天刚蒙蒙亮,放学回家时天已经黑了。我们最期待的是雨雪天,只有在这种天气,家长才舍得给一角钱坐公交车。小女孩胆气小,每次坐车都会自觉买票。男孩子可不怕,因为不舍得花这一角钱,下车查票时几个人就约定好一齐往下冲。售票员好不容易从拥挤的人群中伸出一只手想捉住个把逃票的,十有八九都是跑得慢的我被捉住。每次我把手中攥得皱皱巴巴带着体温的车票交给售票员验证的时候,心力交瘁却一无所获的售票员就会气得眼睛发绿。

记得是上初中时,我第一次见到了除了海军蓝以外的绿色的布。母亲扯了几尺,为我和三姐各做了一件衣服,我一直穿到高中。有个周末下雪,衣服洗了没干,害怕周一上学没有衣服穿,一早就把它放在锅盖上烘着。到点出门了,我不得不穿上它。走到辛家庄时,衣服冻出一层薄冰,硬邦邦的,像一件铁衣。到了学校,衣服薄的地方干了,口袋和前排扣因是里外两层布,变成了深绿色。同学们问起缘故,我只能谎称洒上水了。

那时学生一般是自带午饭,家境差的学生,干脆只拿块馒头,中午就着咸菜吃。经济条件相对好一点的人家,会把头天晚上做的菜留出一碗装在饭盒里再放块馒头,让孩子第二天中午在学校食堂热热吃。我的军绿色书包里,一边是书本,一边是饭盒,稍有不慎菜汤就会把书包浸湿。有一年清明节前后,热饭时一位同学不小心把我的饭盒碰翻了,母亲为我准备的乌鱼豆炒菠菜撒了一地。丢人不说,因为没有钱另买午饭,我饿着肚子上了一整天的课,放学的时候一点劲也没有,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家。

上学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虽然苦点但是很快乐,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如今,眼看着我的女儿已经读大四了。她从小到大每天上学、上各种特长班,从自行车、摩托车一直到私家轿车,我们都是风雨无阻地接送。即使大学四年在外地,我跟他爸依旧不舍得也不放心让她独自步行,给足了她打车的钱。再看她的衣服配饰,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衣服、包包一大橱,五花八门风格万千,有时一个季节下来,当季的衣服还没等穿就换季了。女儿的学生时代与我的学生时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可相提并论。

现在的青岛,也早就不是过去的青岛了。我的母校二十五中,变成了二中分校;我坐过的半小时一班的4路公交车,变成了流水发车的104路;我小时候居住的麦岛,不仅有地铁2号线站点,还有近二十条线路的公交车经停,现在生活在新建社区的人们去哪里都方便。今年4月13日地铁11号线试乘当天,我们一家三口去感受了一下。从崂山区苗岭路到即墨区钱谷山,原来无比漫长的路程,坐地铁只需一小时,沿途的风景也使人心旷神怡。回来时,我们倒了两趟地铁,一晃就到家了。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迁,我的感恩之情无以言表,由衷地庆幸并珍惜我和我的家人们能够生活在盛世中国。

新闻推荐

难忘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讲述人:崂山第三实验小学2016级1班家委会主任王祖梅

崂山第三实验小学2016级一班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照片。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鹏这张照片是4月29日,崂山第三实验小学201...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