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颗“匠心”留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走近上马街道林家社区“全能型”民间艺术爱好者崔淑桂

半岛都市报 2018-04-18 06:17 大字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于田乐

“林家段河有个老百姓,端着金碗要饭吃。”几十年前,上马街道林家社区的崔淑桂从来考察的一个干部口中第一次听到了这句话。十九年前,崔淑桂结束了他的教师生涯,退休后的他回忆起这句话,感慨良多。“这句话给我印象太深了,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如今我仍记忆犹新。我反思,我们林家社区的‘聚宝盆\’在哪儿?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林家社区无论是从螃蟹、虾,还是水稻、藕,其产量和质量都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我就想着,能不能再挖掘出自己家乡在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宝藏\’?”崔淑桂回忆道。

如今,崔淑桂已经年近八旬。近二十年来,他醉心于自己热爱的书画、根雕、贝雕、篆刻等传统艺术。“村周围小山上,有不少‘琅玕’,这是一种玉石,之前听老人说,不少来自南方的生意人会专程来这儿找‘琅玕’;利用捡拾的海蛎壳、海螺壳等,我雕刻出了‘如意\’、鱼、雄鸡等形态各异的贝雕……”不仅如此,历经十年构思、六个月创作,崔淑桂更是为世人展现了一幅长达十米、从即墨金口码头起至董家口青岛钢铁厂的宏伟画卷。“高手在民间”便是如此。

有“灵魂”的篆刻

“记得退休后的第一天,早晨醒来后我还一直在家数时间、等着上课——觉得自己还是出去走走好,时间还过得快。”就这样,崔淑桂开始了他的“寻宝”之路。“你看看这个,像什么?”谈话间,崔淑桂拿出了一块红黄相间的“小石头”。锐利的眼神、飘逸的鬃毛、口中的尖牙几乎都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只雄狮。“这就是‘琅玕’,我从社区后面的小山上发现的,这几乎就是它原来的样子,我仅进行了简单的打磨,还有这个,像不像一只乌龟?”崔淑桂向半岛记者介绍着他的“珍藏”,“‘琅玕’是我们这儿的一种玉石,多是红黄相间的,在砖头还没那么普及之前,它经常被人们拿来盖房子。”

“梦”“福”“天下太平”“和平世界”“囯(古写的‘国\’)”……琅玕成为了崔淑桂篆刻的主要材料。对于篆刻,崔淑桂也颇有造诣,“你看看这个‘囯\’,我在其内部的空隙处还刻上了献礼十九大的一句46字的祝福语,自己年纪大了,眼神也不比以前,这个印章可累坏了眼睛。”崔淑桂说道,“这几个篆刻是为庆祝今年‘两会\’顺利召开而做。‘梦\’代表着复兴中华梦;‘福\’是康熙帝所写的天下第一福,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有这个‘福\’字,但几百年来,我认为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通过这27字的对联来表现我所理解的这种变化;还有‘天下太平\’,四个角落分别是四只和平鸽,象征着鸽子从四面八方飞向祥和富饶的地方……”谈起自己的篆刻作品,崔淑桂侃侃道来,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代表着一种寄托、一种愿景。

随后,崔淑桂从他的“陈列室”中拿出了所雕刻的根雕和贝雕,“鱼”“水鸭”“企鹅”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是当时桃源河修建水库时候,自己挖到的一个长40厘米的海蛎壳,觉得罕见就一直保存下来了,在壳之间的咬合处,通过这一圈圈类似年轮的弧线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它应该得有‘40岁’左右了。这是我用较为纤长的海蛎壳制作而成的\‘如意’,以及这个‘万通\’,得先在海蛎壳内部刷上石膏等材料……”

十年磨一剑

“在桃源小学担任教师期间,年轻时我做过班主任,后来教育资源渐渐完善起来了,自己就开始教美术、书法这些课程,教孩子们画国画、写毛笔字。”崔淑桂说道,“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越画越愿意画。小时候我就很喜欢画画,可那会儿资源太匮乏了,画册、画报从来没接触过,也一直没有跟老师专门学习过。如果从书上或是哪里看到一幅画,就会保存下来,照着画。之后,就很注意收集相关书籍,也经常让别人帮着捎带些好书,1986年时,报名参加了青岛市的老年人书画培训班,这应该是第一次‘科班学习\’作画。平日见到什么美景,都会在心中默默构思,用手比划着画一画。”

接下来,崔淑桂向半岛记者展示了他最为得意的一幅作品《青岛滨海景观》。在这幅长达十米的画卷上,一眼望去,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画中有‘辽宁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还有‘五月的风\’‘栈桥\’‘一浴\’‘奥帆中心\’‘青岛电视塔\’,以及西海岸新区的‘海上嘉年华\’、董家口码头附近的青岛钢铁厂,你几乎可以看到画中正在拍照的游客、“洗海澡”的人们的细微表情,以及赛龙舟时卖力地挥动船桨的选手。“大概是2005年前后,从即墨金口码头坐船到董家口,看到这沿途景象,特别想把它画下来,回家之后就一直在构思,期间孙子也帮了我很大的忙,比如画中的高楼,都是孙子从网上找的资料图,我照着画出来的。”

“2014年底,我正式开始作这幅画。这幅画中,最难画的是‘辽宁舰\’及其航行的这片海域。这里画的是即墨田横和鳌山一带的海域,当时我很想把田横岛画上,可作画都讲究个整体布局,如果画上之后,就会显得拥挤,显示不出辽宁舰的雄伟和海面的辽阔。这幅画画的是当年坐船时的沿途所见,具体到每一处景象的选择与取舍很关键,在画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依葫芦画瓢\’,要有些自己的想象与创作,比如这个标有‘青岛海底世界\’的热气球,是起了个图示的作用,方便大家理解。”

“一直到2015年春天,这幅画完成了,差不多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六个月来,我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这幅画上,几乎是废寝忘食,吃饭都要老伴叫着吃,因此也累得不轻,身体都给熬坏了。裱起来后,并不太满意,想继续再画第二遍,可身体已经不允许了。”作为一位民间文艺爱好者,崔淑桂能为青岛画出如此生动鲜活的作品,他的用心着实让人敬佩。

“只要画起画来,自己就什么都不想,烦恼也没有了。”对于崔淑桂来说,作画是他儿时最初的爱好,也是老年之时的生活调剂品。“我很崇拜齐白石老人,作画方面,自己一直信奉他那句‘太似是媚俗,不实是欺世’。”

除了《青岛滨海景观》之外,如今崔淑桂正为大沽河沿岸的绘画作品筹备着。“计划是沿着大沽河下游一直往北画,目前已经起草一半了。但现在发展太快,红岛火车站、地铁8号线都在修建中,心想等这些项目完成之后再开始着手画,不然画好了周围也都大变样了。”崔淑桂介绍道。

据了解,在林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所展示的全部书画作品几乎均为崔淑桂所作。他的作品并非无与伦比,但却流淌着一名普通老百姓、一名民间文艺爱好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或许这便是一方最好的“宝藏”。曾是一名教师的他,很乐意将自己所学教授给他人,“每当有人来问我时,我都很开心,很愿意为他们答疑解惑。再看看自己当年的学生有不少如今也都站在讲台上,自己的内心就美滋滋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崔淑桂说道。

新闻推荐

破案160余起,缴毒29公斤 即墨区通报2017年度禁毒进展,6月底前全面推行“4+N”管理模式

会议现场。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杨阳报道本报讯“2017年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60余起,缴获毒品29公斤,抓获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红色通缉令的韩国涉毒逃犯李某远,破获公安部目标案件2起……”日...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