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客流连续突破10万+,市民游客商家连连点赞—— 即墨古城为什么这样“红”?
千年古城一时新,民俗美景皆动人。春节期间,最炫民族风的即墨古城迎来海内外如潮游客。(姜兆荣摄)半岛全媒体记者姜振海刘红
朋友圈里刷爆屏,人人相逢说古城。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即墨古城客流爆满、赞叹爆屏。
城门安装的客流智能识别系统显示,继正月初一至初三游客量突破5万、6万、7万之后,此后的客流人次分别为:正月初四101406人、正月初五105707人、正月初六115020人,连续三天客流突破10万人次,即便是正月初七仍然达到90104人次。其中,外地游客近半数之多。
这些数据意味着:无论是单日客流,还是春节假期整体客流量,即墨古城赶超青岛各个景区,成为最“吸人”的风景,成为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街区“网红”。
作为棚户区改造中诞生的即墨古城项目,2016年10月揭开面纱,2017年6月一期开放,在今年春节假期大放异彩,一鸣惊人,吸引市民竞相前往,充分说明即墨古城的“再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古城的“再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
民俗年味浓,59万游客喜相逢
大年初七,即墨古城张灯结彩,人头攒动。
一进古城,千年沉淀的历史文化韵致扑面而来,学宫、文庙、牌坊街、财神庙……传统风韵建筑群引人入胜;东、西门里大街上,即墨榼子、烙画葫芦、糖画、泥老虎等琳琅满目,儿时过大年的记忆尽现眼前。
在即墨古城里,有回得去的童年,看得见的乡愁。
在“黄氏烙画”商铺门前,81岁的岛城老人侯彦安正坐在台阶上,专心地用数码相机拍摄葫芦。他从市南乘坐308路公交车,转932路、即墨29路公交车,第二次来到古城。正月初六,儿子开车带一家人刚来过古城,他嫌没逛够,又自己来了:“这些城楼、牌坊都有历史典故,竹编、糖画很有意思,这么多人都这么开心,让我想起小时候,非常感动。”老人说,今天还是太多人挡镜头,等过几天,还要和摄友们一起来拍古城。
在即墨古城里,有看得见的“非遗”,买得到的“宝物”。
古城北门,68岁的王正奎坐着轮椅,正在欣赏大鼓书表演。他跟儿子一早从青岛赶过来。平时常看新闻的他,很早就注意到了即墨古城的报道。“非常想来古城逛逛,听听柳腔和即墨大鼓。这里果真热闹,还有各种非遗,黄氏烙画、各种榼子我都很喜欢。”他的笑容散发开来,如同孩子。
在即墨古城里,有吃得到的年味,摸得着的民俗。
即墨市民宁艳推着1岁的女儿、领着6岁的儿子也来到了古城,小男孩摆出各种姿势在雕塑大师创作的雕塑旁拍照,又去买了两串火山石烤香肠。“小孩子在这里玩恣了,吃乐了!”宁艳乐滋滋地看着孩子说,“面人、面塑、糖画,这是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现在很少见了,古城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亲子玩乐、感受年味的好场所。”
有年俗,有韵味,有美景,有美食。即墨古城在一期开业半年之后,一鸣惊人:大年初四至初六,客流连续突破十万人次,以7天59万余人的耀人数据,赶超岛城各大景区,作为精品旅游的典范,雄踞“吸客”榜首。
留住即墨魂,文化纯粹传古风
古城为什么这样“红”?引来这么多的市民和游客,获得这么多的点赞?还得从古城的内在生命力谈起。
“即墨古城的‘魂\’在哪里?全国、世界那么多的古城,即墨古城有什么与众不同?如果给一个非要来即墨古城的理由,我们会说什么?”即墨古城蓝图绘就者,早在即墨古城“再造”之前,就一直在思考、探寻、论证、反思。豁然开朗后的答案是: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即墨当地的胶东文化。
即墨古城通过文庙、财神庙的修复和重建,保留和延续了传统民俗文化。不止是建筑的外形,也有内容的填充。
“‘天涯留滞客愁新,枕上俄惊爆竹频。春到贺兰家万里,青山应笑未归人’,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咱们即墨人,明朝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黄嘉善。”在即墨文庙的乡贤祠内,即墨市民姜先生正给15岁的儿子讲解即墨黄氏“四世一品”的故事。所谓“教化乡里”,古城的文庙、牌坊等已经承担起文教功能。文庙开庙暨祭孔大典、学童开笔礼、成人礼,这些神圣庄严的仪式,传承衍续的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
如果说,这所青岛唯一、曾引发第二次公车上书的文庙,传承的是儒家文化;那么,古城内的财神庙则属于商贸文化。有着“千年商都”美誉的即墨,商家也传承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道信仰。随着今年准提精舍、真武民俗馆、城隍民俗馆的开放,岛城百姓和异乡游子,将找到更多的心灵归宿。
以古城“再造”为契机,古城内还传承保留了诸多濒临灭绝的民俗。这些民俗里,保留着人们生活细节的意义。
“以前老是嫌过年规矩多,现在规矩基本都没有了,过年也没啥意思了。”这是如今很多人的慨叹:自从变得随便以后,反而更加茫然和无趣。
“这叫箢篼(yuāndōu),是这边结婚时必用的,造型一定是圆的,里面要装上馒头,寓意新人生活圆满、幸福。”城内官庄竹编的传承人说,如果结婚时没有,就要出去借。现在古城里常年开店,也算为民俗衍续提供了平台保障。
即墨古城里还重点抢救和传承了即墨当地非遗文化,避免了民间文化的断层。
餐风露宿敲鼓梆,目暗心明研“霓裳”,博采众长铸乡曲,奔走四方传说唱。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艺术特色的即墨大鼓书,倾注着即墨几代艺人的心血。时至今日,艺人们生计艰辛,大鼓书传承愈加困难,后继无人。2017年大鼓书入驻古城,在北门西设立“即墨大鼓书说书场”和“即墨大鼓书展厅”,开展说唱表演和常态化演出,深受游客喜爱。
借助古城平台,即墨还将对大鼓书等“非遗”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保护,运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全面系统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并出资扶持传承人。大欧鸟笼、黄氏烙画、柳腔、秧歌、舞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古城这个平台,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而借助于“民谣+古城”,即墨古城正成为民谣歌手和歌曲的孵化地和集散地,民谣也赋予了即墨古城新的生命,“民谣风·醉古城”正在成为古城的文化IP。
正如即墨古城人所说:无论是景区还是街区,有没有内在生命力,生命力是否长久,文化的作用尤为重要。古城有了文化这个魂,老百姓心灵就有了归属,也就有了长久的纳客能力,将成为世世代代的一个文化符号。
商家神韵足,创意引得“人来疯”
如果说,文化是古城的内在生命力,那么商
新闻推荐
著名中医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在即墨古城大讲堂开讲 中医药兼有科学文化哲学属性
即墨古城大讲堂现场。王琦教授正在演讲。半岛全媒体记者李晓哲通讯员吕栋报道本报2月25日讯2月24日,正月初九,著名中医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在即墨古城大讲堂开讲。王琦用...
即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墨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